“经过2015—2016年全面培育新的增长源和新的动力机制,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7年出现稳定的反弹,逐步步入中高速的稳态增长轨道之中。”6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5年中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出上述预测。
在当日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与会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在调整的阵痛中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转型中出现了新的生机和动力。
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孕育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疲弱,中国经济陷入“三期”叠加的阵痛期,下行压力较大。自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在波动中下行了20个季度。但诚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王一鸣所言,“风雨之后必是晴朗的天空”。在王一鸣看来,持续20个季度的波动下行正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本轮经济的回升将与过去有很大不同,经过结构性调整迎来的经济回升必定更健康、更有质量、更具可持续性。“我们已经看到新的曙光,新的力量正在成长。”王一鸣表示,一些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动力正在快速孕育。
报告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需求转型以及政策扶持的作用下逆势上涨。在营业收入方面, 2015年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累计同比增长10.1%,是工业总体增速的5倍,比去年同期增速高0.4个百分点。在利润方面,在一季度工业总体利润增速出现负增长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部分实现利润1631.7亿元,同比增长17.7%。例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利润926亿元,同比增长9.1%。
“唱衰中国论”过于片面
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是一些人唱衰中国经济的主要论据。但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只看到了中国经济过去的一些红利在弱化,而没有看到新的红利正在积蓄之中。他强调,中国经济正在形成四个新的红利。
其一,正在形成人口质量红利。虽然人口数量红利逐步消失,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口质量红利正在释放。“每年六七百万的大学生毕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数据。”邱晓华表示,可以预期未来经济的发展和各种变革会给这些受过教育、受过培训的人提供创业的新机会,代替过去只靠拼劳动力数量的红利。
其二,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制度性红利。邱晓华特别谈到了公司注册制改革。“注册资金不实和抽逃出资曾经使很多企业家陷入牢狱之灾,而这一紧箍咒因为公司注册制改革而被打破。”邱晓华说,注册公司不再受高门槛的限制,不再受资本金是否到位的约束,近两年来每年都有六七百万户微小企业诞生。他认为,无论是简政放权、司法领域的改革还是其他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诸多改革都会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