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和《大学》中提倡“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独处的时候,讲究“慎其闲居之所为”,常存敬畏,人前人后一个样,有人没人一个样,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思想意识进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三严三实”正是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是对中华文化精华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
“严以修身”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既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和部队。红军官兵同吃野菜红米饭,同喝南瓜汤,同盖稻草被;“不拿群众一个红薯”,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使党组织和红军与当地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周恩来同志是严以修身的模范。1943年周恩来同志45岁生日当天,他为南方局办事处机关的同志作了一场报告后,同志们没有忘记这天是他的生日,特地做了几道简单的菜准备为他祝寿。但周恩来知道后坚持不出席,只让厨房煮了碗面条算是过了生日。当天晚上,他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写下了著名的《我的修养要则》。他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1.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2.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3.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4.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5.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6.永远不与群众脱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7.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周恩来的一生都是按照这七条修养要则严格要求自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为共产党人严于修身树立了一面镜子,一个榜样。
“共产党员的修养”一直是刘少奇同志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大量新党员入党,而许多工农出身的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够,存在着种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常常成为党内教条主义、“左”“右”倾机会主义的俘虏。刘少奇同志就开始思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1939年1月初,刘少奇在中共豫西特委举办的党训班上就作了“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报告。1939年3月底他回到延安,受张闻天同志邀请,7月份在马列学院分两次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报告,在延安引起了很大反响。张闻天就让刘少奇将讲演稿修改整理成文,并送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看后认为写得很好,说它是“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力荐全党研读。1942年中央把这篇文章作为全党整风的22个必读文献之一。这篇文章后来又经过刘少奇1949年和1962年两次修改,就成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篇名著。
“严以修身”就要注重学习,身体力行。严以修身,重点要克服那些“不严不实”的问题。当前,不严不实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甚至还很严重,这些不严不实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自我要求不严,严以修身不够,没有真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严以修身就要加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党员干部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当前,尤其要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领会精神实质,指导自己的工作。党员干部要学好党章,弄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学好法律法规,自觉尊法、知法、守法、用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国浩瀚的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习英模人物的善行义举,激发自己内心的正能量,激发自己人性中的真善美,提升道德修养,从善如流。领导干部严以修身就是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真抓实干,当好标杆,示范带动,以上率下。忠诚、干净、担当,做廉洁从政的模范,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