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互信是中欧关系的核心资产

政治互信是中欧关系的核心资产

2015年6月28日,李克强总理宏大的欧洲之旅拉开帷幕,此次访问一是致力于推动落实中欧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这是习近平主席去年访问欧盟总部时双方确定的共识;二是“与欧盟新一届领导人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与工商界共同探讨推动全球产能合作之道,加强双方人文交流,开创中欧关系发展新局面”。短短几天时间之内,总理在布鲁塞尔、巴黎等地安排了密集的外交、文化与商务活动,不仅会见了新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还会见了比利时首相米歇尔、法国总统奥朗德、总理瓦尔斯等领导人,进一步推进了中欧、中比、中法友好关系,双方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政治互信进一步巩固,铺垫了双方关系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6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中欧工商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开创中欧关系新局面》的主旨演讲,总结了40年中欧关系发展脉络,勾勒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内容丰富,满是干货。尤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总理将中欧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归功于三大支柱,一是双方在政治上“始终能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双方在经济上“都致力于相向而行、互利共赢”,三是双方在文化上“共同促进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在这三大支柱中,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为核心的“政治互信”作为第一支柱无疑是重中之重,它不仅是中欧关系的战略动力,也是中欧关系超越“文明的冲突”和“大国政治的悲剧”逻辑、不断走向成功的有力保证。

首先,政治互信是中欧关系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是决定中欧关系面貌的核心要素,使中欧关系成为让中欧人民放心、让世界人民安心的、靓丽的主要双边关系。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大国关系的竞争性更加凸显,若干主要双边关系因为政治互信问题而显得有些“丑陋”。譬如,尽管中日经贸关系相对稳定,双边贸易额有所增长,但中日政治互信陷入严重赤字,政治关系不佳,日益右倾的安倍晋三首相还曾“谋划对华战争”,让人忧心忡忡;中美关系因为美方的霸权情结和“世界警察”做派而忙于寻找应对中国和平发展的“B方案”,导致中美关系波动起伏。与中日、中美关系中政治互信不足的困难相比,中欧关系的面貌因为双方坚实的政治互信而显得格外靓丽,让人放心。

其次,中欧政治互信不仅是双方利益关系的产物,更是领导人的战略远见的成果。“中欧之间不存在地缘政治矛盾,没有根本利害冲突”,这个提法既是李克强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所作的重大科学论断,也是欧方认同的对双边关系的务实判断,这就意味着中欧关系不必纠缠于防范中国崛起的政治困境,得以轻装上阵,逐步建立政治互信,不断提升互信水平。一直以来,中方坚定支持以“联合自强”为宗旨的欧洲一体化,欧方也尊重中国自主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政治互信帮助中欧双方领导人登高望远,不断克服双边关系中的诸如贸易争端、人权问题等局部困难和干扰,双边关系定位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到2003年最终升格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十几年来,中欧已建立起领导人定期会晤、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等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中欧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稳定和最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之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