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抗战路线的实行,中国共产党作了一系列的政策上的调整,例如,土地政策由没收地主的土地改为减租减息,根据地推行“三三制”政权模式,吸收那些主张抗日而又不反共的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代表和国民党员参加。其他关于经济税收、劳动工资、锄奸、人民权利、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也都根据统一战线的原则,做了必要和适当的改变。
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达到最后胜利,必须使军民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相结合,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到处燃起人民战争的熊熊烈火。通过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战争需要和民众生活的兼顾问题,密切了军队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到全国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达到268万余人,并建立起陕甘宁、晋察冀等19块抗日根据地。历史证明,只有动员起全国人民,才能真正筑成战胜敌人的“血肉长城”。
发扬“自觉的能动性”的战争
人民战争的威力在于组织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战争中来,但仅此也还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还要有一个符合国情的战争指导以及在这一指导下发挥主体最大能动性来采取符合实际的正确行动。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勾勒出持久抗战发展演变的三大阶段,化解了抗战问题上“亡国论”或“速胜论”的茫然和困惑,为抗战找到了一条扬长避短、持久胜敌的正确道路。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一定的客观条件限度之内和物质基础之上,谁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自觉能动作用,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为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极大的机会。亿万中国人民自觉地为正义而战,他们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适合自己特点的、独有的各种巧妙战法,忍受和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抗日战争的舞台上,中国人民上演了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他们大摆地雷阵,把侵略者炸得人仰马翻、心惊胆战。他们依靠创造的地道战,把户与户相连、村与村相通,筑成一道道坚固的地下长城,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还有麻雀战、破击战、伏击战等等,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寝食难安。他们在山岗、在平原、在江河湖海、在交通线上,到处摆下歼灭敌人的战场。
尽管日本侵略者想尽各种办法来对付,疯狂地“扫荡”,实行“三光政策”、“铁壁合围”,推行“梳篦战术”、“强化治安”等等,然而在中国抗日军民面前,气焰嚣张的敌人一次次碰得头破血流,豕突狼奔。狂妄的侵略者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战略进攻,而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
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证明,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邓小平曾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的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这是历史的启迪,中国人民应当永志不忘。
(作者为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