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历史记忆 弘扬民族精神(2)

承载历史记忆 弘扬民族精神(2)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战场,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凝聚起一种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具体表现在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抗战精神源于民族精神,它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抗争精神在抗战阶段的锤炼和升华,同时也是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的具体显现。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真实历史,是抗日战争历史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在抗战中牺牲的左权将军生前曾说过:“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南京保卫战时,在光华门抗击日军的易安华将军身中五弹不下战场,最后被日军机枪击中腹部,牺牲在阵地上。正因为无数抗战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才使得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反抗外来侵略和奴役的战争中,唯一取得胜利的正义战争,不仅顺利实现了民族救亡的目标,而且为民族复兴创造了条件。

三、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

不知历史,何以开未来?战后数十年间,中日两个民族采取不同方式,将战争创伤逐渐镌刻在民族记忆之中。日本通过年年大规模地公祭广岛、长崎原爆遇难者,把日本描绘成“世界上唯一的被爆国”,同时广为宣传战争末期盟军对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的大轰炸,强化二战中受害的一面,极力淡化和掩盖二战中对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侵略和加害的事实,使得日本政府和民众对历史的认知越来越片面化,在历史观上出了严重的问题。针对日本的所作所为,中国理所当然地予以驳斥和反对,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1982年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粉饰侵略历史。此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死难者遗属,纷纷要求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1983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南京市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上立碑,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成为我国抗战系列第一座纪念馆。此后,一系列抗战类博物馆成为中国博物馆系列的一支新军。据不完全统计,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迄今已建成129家抗战类博物(纪念)馆,分布于26个省、直辖市。与此同时,一大批以抗战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免费开放,据统计,实行免费开放举措的中国抗战类博物(纪念)馆达90%以上。这也为开展国民爱国主义教育,塑造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

历史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传承和铭记历史。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这既是为了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为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凝聚民族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我们坚信,历史记忆不会被抹去,悲惨的历史更不会重演,中华民族有能力凝聚起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有能力维护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作者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