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打响浙东敌后抗战第一枪遗址

寻访打响浙东敌后抗战第一枪遗址

——平地一声惊雷响

宁静的夏日午后,慈溪崇寿镇一望无际的稻田,阳光下和着杭州湾南岸的涛声,沙沙作响。74年前的夏日,这里的一声枪声,打响了三北(慈溪、余姚、镇海北部)敌后抗日第一枪,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序幕。

近日,本报记者与慈溪青年志愿者追寻革命足迹,来到这个当年新四军三五支队与日军激战的地方。

一条水泥浇筑的村道,穿过崇寿镇崇胜村,两旁是一幢幢红色的精致农家小楼。这条名叫六塘的小路,崇胜村的大学生村官马雪丹每天至少都要走上一回。

“当年,日军就是在这里被我抗日武装打得落荒而逃。”马雪丹带着记者沿着弯曲的村道来到六塘路上。到村里工作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记那场令当地人至今引以为荣的壮烈战斗。

浓烈刺鼻的硝烟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天空中,唯独路口的一座六角亭里,一块书写“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战”大字的纪念碑,历经风蚀雨淋,向我们默默叙述着那段峥嵘往事。

海边盐村设埋伏

那是1941年6月18日的清早,太阳刚打海上升起,崇寿镇那时还是一片无边的盐场,高高的盐墩,石砌的房屋,盐民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突然,一群日本兵穿着大皮鞋,扛着三八枪,头戴钢盔,叱喝着,耀武扬威地朝东南方走去,前往当时最富裕的相公殿村抢劫掳掠。

现已退休的村会计许成林那年还是个刚满10岁的孩子,他和兄弟正扛着锄头去棉花地里干活,听说日本兵来了,惊恐得不知如何是好。不一会,他又看见村后来了一支100多人的队伍,他们都穿着清一色的芝麻土布便服,看不出身份。

这群人是中共浦东工委派到三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淞沪五支队第四大队,由教导员蔡群帆、副大队长林有璋率领,两天前刚从浦东渡海过来,在杭州湾相公殿盐场附近的滩涂登陆。

听说这支部队是专门来打日寇的,村民欢呼起来。据侦察,在相公殿村附近有日军36人,汉奸翻译一人,除日军小队长和翻译各带一支短枪外,共有33支步枪,一个掷弹筒。根据敌情和地形,部队决定在敌人途经的路上出其不意地打一场伏击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