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受贿不舍花钱,是“穷怕了”还是“会算计”
朱冬身为民防局局长,将民防工程建设当作捞钱的“主战场”,紧握审批权,将手中权力分解为一个个交易的筹码。在民防工程方面,根据法律规定,民用建筑在建设时必须建设防空设施,也就是地下人防工程,开发商在建设完成后,由民防局决定能否通过验收,而这一“关卡”就被这位“葛朗台”捏的死死的,只要给他留住“心意”,那么事情就变得很“容易”,这样的捞钱手段对公权力“动手动脚”让人憎恶。
从民防工程,到人防建设费,再到人防工程谁承建,他也插一手,他从中“任凭风浪起,稳坐贪污位”大肆捞钱,然而他的生活却并不奢华,与之相反,他连每次宁可坐2个多小时的公交到乡下去买豆制品。“开车来回的油钱加上车辆损耗不划算”这是他算的一笔账,然而他却没有算好自己为官的“账本”,用贪腐换取了廉洁,用牢狱换去了剩下的人生。
“穷怕了”心理让他大肆捞钱同时抠门省钱,表面是“葛朗台”的贪官,实际在贪腐路上非常“慷慨”。因此,要挖掘“潜伏”的“葛朗台”,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让硬性标准打败“伪装官员”,不看说了什么看做了什么,不看“嘴脸”看“手脚”,将监管的网再织牢织密,让官场中的“葛朗台”上不了台。
官员受贿不舍花钱反腐警惕“双面人”
少年儿童时代我们将人单纯的判定为好人或坏人,长大后我们才明白人性是多变复杂的。贪官脸上不可能贴着“我是贪官”几个字,也就是说贪腐分子往往很会伪装自己,具有“双面”甚至“多面”人性。因此我们必须在反腐过程中警惕“双面人”。
一是贪官为了躲避党纪国法的惩治,通常利用“双面”人性来伪装自己。例如:朱冬生,一方面他大肆受贿,把持审批权,搞权钱交易,另一方面,他又在生活中极端节俭。徐才厚平时十分伪善,贪腐却十分猖獗。河北秦皇岛供水公司马超群小官巨贪,一方面搜刮许多钱财,另一方面早上只吃一碗牛肉面。可见许多贪官都有“双面”人性,来伪装自己的贪腐行为,纪检监察部门在反腐时一定要警惕“双面人”。
二是通过制度反腐,建立广泛的群众监督制度,让“双面人”贪官无处遁形。各级党委政府,纪检监察部门,反腐切勿只听片面之言和只看外在以貌取人。需采用多样化的反腐手段,建立广泛的群众反腐监督制度,反腐立体化无死角。让“双面人”贪官无处遁形。
总之荀子说:“人性本恶”,每个人在金钱、财富面前都可能动心。不同之处在于“君子爱财是否取之有道”。我们反腐在加强反腐制度建设的同时,还需要警惕“双面人”贪污腐败。
“葛朗台式”贪官真是“穷怕了”?
朱冬生在“东窗事发”之后,对于自己为何会走上贪腐之路的解释是“穷怕了”。这样的说辞,把自己腐化堕落归咎于贫困,存在逻辑上的荒谬,并且难逃开脱罪责的嫌疑。从朱冬生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官员,何其之多,经历过比他艰难环境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他们就能心系百姓,勤勉工作,而朱冬生就要落得贪污腐败,最终锒铛入狱呢?也就是说,“穷”并不能推导出贪腐的结论。
一个“穷怕了”的官员本该知足常乐,毕竟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千百倍,吃穿住行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可是,朱冬生却走向了一个极端,一面肆无忌惮的收受贿赂,一方面却是一个抠门吝啬的“守财奴”。朱冬生生活水平没有随着经济的改变而提升,贪欲却伴着权力的膨胀在暴涨,一个现代“葛朗台式“的贪官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近年来,随着中央反腐的深入,在被打落马的“老虎”“苍蝇”之中并不缺少“葛朗台式”的贪官。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衣着朴素,为人低调,上班坚持骑自行车,但是其贪腐的金额竟然上亿;吐鲁番地区水利局原局长曹培武,一件背心能穿三十年,在民众的惯性思维里,应该是个好官吧,可是却受贿200多万。“葛朗台式”的贪官,往往都是“双面人”,A面生活节俭,为人低调,B面手握公权,欲壑难填。此类官员在落马之后,都会言及“穷怕了”之类的言辞,但这不过是博取舆论同情的戏码而已。
“葛朗台式”贪官往往都是机关单位上的领导干部,或者是单位的“一把手“,工资待遇自然不错。这虽然钱财谈不上富裕,但是能算小康。再说,被查出的”葛朗台式“官员,哪一个不是涉案金额巨大的,少则几百万,多则上亿,金钱堆满屋,和“穷”真是沾不上半毛钱关系。因此,“葛朗台式”贪官在金钱上,并不贫穷。
“葛朗台式”贪官真正“穷”的是为民服务的思想,“缺”的是遵纪守法意识,“少”的是恪守官德的底线。正是这些短板没有及时补齐,才酿成了这样一处又一处的人间悲剧。所以,这给那些“官念”跑偏的官员再次敲了一回警钟,必须时刻注意严以修身,践行正确的为官之道。别再让“穷怕了”的奇葩理由,成为官员贪腐的借口。
【启示与思考】
说起贪官,人们脑海中冒出来的通常印象是脑满肠肥、油头粉面、挥金如土。但如朱冬生这样的“葛朗台式”贪官却也时不时暴露出另一种贪官的形象。一方面他大肆受贿,把持审批权,搞权钱交易。另一方面,他又在生活中极端节俭。若不是中央的反腐败力度加大,将这些隐蔽性很强的贪官挖出来,这些贪官搞不好还要被当作清官的典范进行宣传。
节俭是美德,在什么时候都是美德,在什么人身上都是美德。贪官的贪腐行为确实应该批判,但是并不能因为批判的对象是贪官,就连节俭也成了罪状。当然,有人会说,贪官的节俭,不过是一种伪装,是贪官带上的画皮,其目的就是为了逃避纪委的监管。这样的说法,有几分道理,但是贪官那么多,为何就不能有一种贪官是具备节俭的美好品质的呢?一个人伪装一天容易,可是要十几年如一日,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伪装,那就不是伪装了,那是一种行为习惯。
批判贪官是应该,哪怕是“蚁贪”也必须在道德舆论上予以该有的谴责。但是,贪腐归贪腐,美德归美德,两者本质上就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还需区分对待。节俭并不是贪官的罪状,相反还是我们的官员应该学习和保持的一种传统美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