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中的南开大学(3)

抗战烽火中的南开大学(3)

摘要:南开大学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第一所被日寇毁掠并化为焦土的高等学府,也是侵略者在中外记者会上公开宣布要彻底炸毁的教育机构。抗战的烽火淬砺了南开,新生的南开堪称近代以来中国高校发展的一个缩影。

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南开精神

南开自创办一路走来,最显著的特征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以“允公允能”为核心的南开精神,经过抗战烽火的洗礼不断升华,成为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

南开精神是爱国爱群、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南开大学开办之初,便确立了“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1928年的《南开大学发展方案》进一步提出:“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1934年颁布的“允公允能”校训则强调,致力培养兼具“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的人才。张伯苓亦常以“团结、为公”勉励学生:“诸事可变,南开精神不可变,一致为公,始终不渝。”“南开精神,即南开训练目标,第一是‘公’,第二是‘能’。”“应培养新的精神、新的校风,即造成‘公’、‘能’的精神。”张伯苓反对只空喊口号而不做实际工作,主张把爱国的精神和报国的能力结合起来。他说:“爱国可以出乎热情,救国必须依靠力量。学生在求学时期,必须充分准备救国能力,在服务时期,必须真切实行救国志愿。有爱国之心,兼有救国之力,然后始可实现救国之宏愿。”

南开精神是自强不息、愈挫愈进的奋斗精神。南开被毁后,时人对不屈的南开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1937年7月31日,媒体发表社评《南开精神》,赞曰:“62岁的老人,34年经营的学府,一朝毁灭,而所表现的态度,乃‘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这就是南开的精神。”10月17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短评《祝南开》,文谓:“凶残的敌人,毁了旧南开校舍,却更发扬了新南开精神。南开其实是因祸得福,失去了几栋校舍,却得了教育救国的真髓。”1939年1月10日,周恩来应邀出席南开校友总会在重庆举行的聚餐会,即席发表讲话称:“南开传统的精神为抗日与民主,为苦干、实干与穷干……望各校友发扬此种可贵的南开精神,为抗战建国而努力。”西南联大期间,三校共同遵奉的“刚毅坚卓”校训,更是与南开人自强不息、愈挫愈进的奋斗精神融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在强敌和困难面前不屈的风骨、必胜的信念。

南开精神是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张伯苓常以“开拓、进取”概括南开精神。1916年9月,他在南开学校修身班讲演时说,欲富强中国,国人必须打破保守,保持进取精神,进而阐发“南开精神”深意,即“有毅力,有信心,无不达其目的”的精神。1942年4月,张伯苓向重庆南开中学学生解释操场石阶草坪上“日新月异”四个大字的涵义时说:“这四个字是说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南开精神……”“日新月异”后来与“允公允能”共同成为南开校训,要求师生在追求和践行“公能”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张伯苓一生办学历经坎坷,却始终以开拓进取精神坚持到底,他常讲:“南开,南开,越难越开”;“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奋发图强”。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南开师生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爱国爱群、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愈挫愈进的奋斗精神,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这既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在南开的具体体现,也是南开大学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南开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将继承发扬南开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足以告慰前哲、不负后人的贡献。

(作者为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