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南开精神
南开自创办一路走来,最显著的特征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以“允公允能”为核心的南开精神,经过抗战烽火的洗礼不断升华,成为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
南开精神是爱国爱群、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南开大学开办之初,便确立了“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1928年的《南开大学发展方案》进一步提出:“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1934年颁布的“允公允能”校训则强调,致力培养兼具“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的人才。张伯苓亦常以“团结、为公”勉励学生:“诸事可变,南开精神不可变,一致为公,始终不渝。”“南开精神,即南开训练目标,第一是‘公’,第二是‘能’。”“应培养新的精神、新的校风,即造成‘公’、‘能’的精神。”张伯苓反对只空喊口号而不做实际工作,主张把爱国的精神和报国的能力结合起来。他说:“爱国可以出乎热情,救国必须依靠力量。学生在求学时期,必须充分准备救国能力,在服务时期,必须真切实行救国志愿。有爱国之心,兼有救国之力,然后始可实现救国之宏愿。”
南开精神是自强不息、愈挫愈进的奋斗精神。南开被毁后,时人对不屈的南开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1937年7月31日,媒体发表社评《南开精神》,赞曰:“62岁的老人,34年经营的学府,一朝毁灭,而所表现的态度,乃‘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这就是南开的精神。”10月17日,重庆《大公报》发表短评《祝南开》,文谓:“凶残的敌人,毁了旧南开校舍,却更发扬了新南开精神。南开其实是因祸得福,失去了几栋校舍,却得了教育救国的真髓。”1939年1月10日,周恩来应邀出席南开校友总会在重庆举行的聚餐会,即席发表讲话称:“南开传统的精神为抗日与民主,为苦干、实干与穷干……望各校友发扬此种可贵的南开精神,为抗战建国而努力。”西南联大期间,三校共同遵奉的“刚毅坚卓”校训,更是与南开人自强不息、愈挫愈进的奋斗精神融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在强敌和困难面前不屈的风骨、必胜的信念。
南开精神是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张伯苓常以“开拓、进取”概括南开精神。1916年9月,他在南开学校修身班讲演时说,欲富强中国,国人必须打破保守,保持进取精神,进而阐发“南开精神”深意,即“有毅力,有信心,无不达其目的”的精神。1942年4月,张伯苓向重庆南开中学学生解释操场石阶草坪上“日新月异”四个大字的涵义时说:“这四个字是说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南开精神……”“日新月异”后来与“允公允能”共同成为南开校训,要求师生在追求和践行“公能”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张伯苓一生办学历经坎坷,却始终以开拓进取精神坚持到底,他常讲:“南开,南开,越难越开”;“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奋发图强”。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南开师生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爱国爱群、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愈挫愈进的奋斗精神,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这既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在南开的具体体现,也是南开大学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南开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将继承发扬南开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足以告慰前哲、不负后人的贡献。
(作者为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