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都市如何“瘦身”

国外大都市如何“瘦身”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举措。如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逐步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大城市病”瓶颈问题,北京正面临一场大考,没有现成经验可遵循。而纽约、莫斯科、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世界级大都市率先在人口疏解方面达到“瘦身健体”的尝试,或许对北京有一定启发和可借鉴之处。

控与疏结合立法与规划双轮驱动

国外世界级大都市通常都采取立法控制“增量”、规划疏解“存量”的路径,坚持疏与堵结合,做到控与疏双轮驱动,确保城市人口总数不越“红线”。

立法控制增量。在“控”方面,国外通常都制定有关建筑、产业、绿化等方面的立法,严禁中心城区新建各种项目和扩大建设用地、新增产业和扩建行政办公、商业等大型服务设施,以法律的强制力、执行力、约束力,坚决守住各类功能禁止和限制底线,控制人口增量。

规划疏解存量。世界级大都市疏解人口的实践经验表明,单靠“堵”和“控”只是一种被动方法,而积极主动地“疏”,才能治标又治本。疏解城市人口,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基于此,国外大都市都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出发,突出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兼顾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分别制定符合各自实际的短中长期城市规划,更好地发挥对城市建设的调控、引领和约束作用,使疏解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转与迁并举因地制宜建“新都”

专家认为,有序疏解大城市人口,关键是转与迁(产业转移与部分企业、服务业、行政单位等外迁)并举,着力解决“搬哪些、往哪搬、如何建”等问题。

政府主导、红利驱动。疏解人口,产业转移是重点。一些高消耗、高污染、附加值较低的一般性制造业等产业,以及部分第三产业,是国内外大都市产业转移的重点。政策引导是产业转移的前提,利益驱动是搬迁的妙方。近年来,一些国家政府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创造条件,推动对不符合城市定位的大公司搬迁。比如,俄罗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放弃城中心区,开始在外围区域建设办公楼和园区。

政府带头,迁址“新都”(副中心和卫星城)。“从巴黎、首尔、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发展来看,副中心都成为其化解‘大城市病’的良方。”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说。目前,国外大都市都将着力打造世界级新型首都圈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采取以点带面,先有部分行政部门带头由中心城向周边搬迁,以此带动科研、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的聚集,教育、医疗、培训等其他非首都功能加快向副中心或卫星城疏解。

公共资源倾斜,筑牢疏解根基。公共资源分配向疏解地域倾斜,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是民生保障的根本所在。大都市人口过剩,公共资源丰富是主因。人口迁移,优质公共资源要如影随形。纵观国外大都市,除了拉动区域就业以外,无不把副中心(卫星城、新城)公共资源分配作为重中之重,包括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在内的配套设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