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就要求我们将新常态作为想问题、做事情的重要依据,在工作指导上转理念、调思路,在工作方向上转方式、调结构,在工作推进上转步调、调节奏,切实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化解矛盾与谋求发展。新常态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日趋明显,从旧到新、从破到立,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也随之伴生。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并由此引发了失业等一些社会问题。矛盾面前,我们必须端正态度,把矛盾看作事物发展的必然,视为事业前进的动力,既增强忧患意识,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又积极主动作为,逐步化解突出矛盾。在化解矛盾时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淘汰落后是为高端产业腾出空间,化解过剩产能是为优化产业结构卸下包袱,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是为发展轻装上阵扫清障碍,化解矛盾始终是为发展服务的。而且很多矛盾和问题,也只有用发展的办法、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解决。
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适应新常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立足当前强内功,也要谋划长远求长效。立足当前,必须承认这种变化,调整心理预期,不能寄希望于政策和发展模式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承受住经济下行、转型阵痛、问题凸显等带来的冲击,保持战略定力,以短期阵痛赢得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这种变化,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动力转换,真正以一步一步的积累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好基础。谋划长远,就是要谋划好转型发展的方向、结构调整的目标、新型动力的培育。具体到鼓励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禁止发展什么,都要对照新常态的要求,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
整体推进与差异发展。中国经济并不是齐步走地进入新常态,各地进入新常态的形式和程度不同。在发展速度上,有的可能增速回落大一些,有的还具备保持较高增速的潜力和空间;在经济结构上,有的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有的还处在工业化起步或加速阶段;在发展动力上,有的新兴产业已经稳步发力,并已占到较大比重,有的正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转移,仍然处于规模扩张期。面对新常态,既要把握发展大势、明确总体要求,整体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好企业兼并重组与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淘汰落后产能与培育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跟进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更要立足不同的区域特点、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找准“与众不同”的特色并做大做强,实现差异发展,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各个地区的潜力,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