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想,历史的财富和未来的制胜法宝(2)

战略思想,历史的财富和未来的制胜法宝(2)

——感悟共产党人领导抗战赢得胜利之战略战术的伟大魅力

战争指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近代抵御外来侵略的历次战争中,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为何收获的却是一次次失败?抗日战争何以能在艰苦卓绝中赢得最后荣光?答案就在于有没有科学的战争指导和正确的战略战术。前者解开思想的困惑,后者破除实践的难题。

1936年夏,陕北保安县城的一孔窑洞里,毛泽东与远道而来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彻夜长谈。

对毛泽东的谈话,斯诺后来有清楚的记述:“他(毛泽东)要我预先设想到日本将赢得所有重大的战斗……继后产生的是一个持久斗争的局面,在这个局面中,红军游击队将起主要作用……”

在两年后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作出判断:中国不会亡,也不会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许多国民党将领对《论持久战》深为叹服,将其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

那是“漫漫长夜”中投射到中华民族身上最具穿透力的真理之光!战争的发展进程印证了毛泽东这位“窑洞里的预言家”的非凡洞察力。而将思想的洞察力转化为行动的战斗力的关键就在于八个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日本侵略者是想和中国打速决战的。大兵团作战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擅长的作战方式。早在1874年,日本驻华公使柳原前光就说,中日如果发生战争,“我求利在于速决,彼求利在于缓慢。”抗战之初,日寇叫嚣“三个月解决支那事变”,狂妄之中也夹杂着“速决”的战略企图。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国民党军队的抵抗可谓英勇。但是,与敌人打堂堂之阵的阵地战,拿主力机械地去硬拼,不仅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境遇,被敌人各个击破,无形中也正中了日军的下怀。

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想取得抗战胜利,形成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战争格局,中国军队就绝不能按照日军希望的方式作战,必须扬我之长击敌之短,瞄着敌人的软肋和死穴打,着眼于发挥我们的优势打,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从白山黑水到海岛琼崖,从万山丛中到青纱帐里,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坚持“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歼灭敌寇,避敌锋芒、击敌惰归,带领广大军民零敲“牛皮糖”,散吃“豆腐块”,使日寇顾此失彼深陷泥潭。

这笔账中日双方都在算:

1941年后,抗战进入最艰苦时期。华北200余县的抗日武装提出任务:一个县一天至少打死一个鬼子,每月就能击毙日军6000人,这样就能“积小胜为大胜”。

日军华北方面军军官加登幸太郎后来回忆:“我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

广大敌后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把游击战的战略战术运用得游刃有余:你打你的速战速决,我打我的持久深入;你打你的“铁壁合围”,我打我的“各个击破”;你打你的围剿战、扫荡战,我打我的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始终把战场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许多年后仍为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地道战,就是对付日伪军“扫荡”产生的战术创举。仅在冀中平原,抗日武装就挖出1.25万里地道,形成了村村相连、户户相通的“地下钢铁长城”。美军观察员艾斯·杜伦考察抗日根据地期间,遭日军包围,最后钻进地道脱险。他对杨成武将军说,“冀中的地道是万能的,中国一定能胜利”。

中国能胜利,胜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驾驭战争的自信与自如。“你要打,我不打;我要打,你不得不打;你打我时,打不到,摸不着;我打你时,打得准,打得狠”——“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本质在于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而谁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谁就站在了胜利一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