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想,历史的财富和未来的制胜法宝(3)

战略思想,历史的财富和未来的制胜法宝(3)

——感悟共产党人领导抗战赢得胜利之战略战术的伟大魅力

从战略上谋势布局创建“根据地”,打造撬动胜利的支点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就是决定战争走向和成败的战略支点。

毛泽东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着重说明了建立根据地的“支点”意义。他生动地比喻道:革命要有根据地,就像人要有屁股,人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

在抗战中,毛泽东从中国基本国情和地缘特征出发,进一步发展了其根据地思想,创造性地将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转化为决定抗战走势的神来之笔。

1937年秋,开赴华北前线的八路军115师,遇到了从前方退下来的国军士兵,他们对八路军说,日本人的炮火打得铺天盖地,现在上前线就是去送死。

八路军不为所动,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趁日军主力专注于正面进攻之机,“敌进我进”将战火引向敌后,让战争流动起来,让战场活跃起来,将一把把尖刀插向敌人的腹心。平型关大捷、阳明堡夜袭、响堂铺伏击……一记记重拳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纵览8年全面抗战,像这样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大面积溃退,共产党军队却大踏步前进的状况,屡见不鲜。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何以在黑云压城之际敢于迎敌而上呢?

毛泽东的回答是,中国的地理条件,“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是抗日战争“一个重要的甚至是第一个重要的条件”。针对日本兵力少而要疯狂占领中国广大领土的矛盾,毛泽东要求我军深入敌后,普遍发展游击区,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态势,与敌人进行犬牙交错的缠斗。

这一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围棋“做眼”:“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

如果把抗日战争比作一场大棋局,毛泽东无疑是雄才伟略的“国手”。他没有在开局时把目光仅仅放在“吃子”上,而是在日军控制薄弱的广大农村巧妙“做眼”,打开了展现人民战争威力的广阔空间。面对这种始料不及的战争格局,狂妄的日寇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战略进攻。

随着战局的发展,八路军在华北的活动区域占了敌占区面积的80%,日军不得不龟缩在大中城市和交通线上,成为一条条“无眼”的“困龙”动弹不得。作家王树增在其著作《抗日战争》中写道:“之所以说日军对中国的占领是‘名义上’的,指的是侵华日军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后方。没有后方的军队是悲惨的。没有后方的战争注定失败。”

与日寇相比,敌后根据地却成为中国抗日军民最可靠的大后方。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为战争提供物资支持,担负后勤保障任务,积极参加运输队和担架队,运送物资,救治伤员,直接或间接地援助军队作战,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人力基础。

1938年4月,卫立煌眼看晋南危险,请八路军将其所部在临汾、运城的军火和物资运走。卫立煌很惊讶地看见“八路军把赵城、临汾和洪洞等五个县的农民和四五百辆大车都调动起来了,把东西都运走了,直到日军快要到了临汾城的东门,他们的最后一辆大车才离开临汾城的西门”。

当1945年春天到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遍及大江南北,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依托抗日根据地,广大抗日武装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愈挫愈强、愈打愈多,人民军队抗战之初仅有4万多人,到抗战结束时,已发展壮大成百万大军。

支点,就是各种力量的支撑和依托。高瞻远瞩的政略、灵活机动的战术、英勇善战的军队、视死如归的战士、舍家报国的民众……这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核心要素,凝铸成一根降妖除魔的“金箍棒”,通过“根据地”这一战略支点,撬开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之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