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的冀中三号作战,“我方战死161名,其中军官9名,伤323名,其中军官14名”(下卷第161页)
1943年9月对中共抗日武装发起的所谓“冀东一号终期作战”,战事于11月中旬结束,日方报告说,“我方损失也较大,计战死221人,伤91人。”(下卷P214页)。
另据日本防卫厅《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第三卷第二分册第179页),仅1941年这一年,华北方面军各部与中共交战次数为17198次!日方损失是战死2352人,负伤501人。
可能有读者仍然认为,战死2352人,与共产党宣称的毙敌数目仍然有较大差距,且无法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相比。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对比。
第一次长沙会战与第二次长沙会战,均由国民党战将薛岳指挥,国民党方面声称每次歼敌都在4万至5万余人。日本防卫厅战史室在《长沙会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没能给予重庆军以应有打击……我方损失竟达战死1591人,战伤4412人。”(第214页)
“第11军发表的第2次长沙作战的战果及我方损失如下……敌遗弃尸体28612具……我方损失战死1591人,(其中军官数108人)战伤4412人(其中军官数241人),死伤战马1766匹。”(第215页)
对比一下,两次长沙会战,毙敌数量均远少于同一部书中所记载的1941年中共抗日武装所击毙日军数量的2352人!
再作一个对比:1943年5月至8月间浙赣作战,日方作战部队为中国派遣军第十三军和第十一军,对手是国民党第九战区长官薛岳指挥的第五十八军、第七十九军和第四军。日方在《昭和十七八年的中国派遣军》中记载日第十三军报告战果如下(上卷第170-171页。)
“第一阶段(5月15日至5月29日),国军遗弃尸体48151,我方战死281人。
第二阶段(5月30日至6月15日),国民遗弃尸体12180,我方战死484人。
第三阶段(6月16日至8月14日),国军遗弃尸体6048,我方战死442人。
第四阶段(8月15日至9月30日),国军遗弃尸体1351,日方战死77人。”
“总计国军遗弃尸体共64430具,日方战死人数1284人,其中军官76人。”
所记载第十一军报告战果如下(上卷第188页):
“国军共遗弃尸体15758具,我方战死336人,其中军官22人。”
日方结论说(上卷第189页):“第九战区长官薛岳在赣江以东使用了三个军,但是,他将这三个军逐个投入,最后,被我军各个歼灭。同时,当他发现战场是在赣江以东之后,他仍然坚持在赣江西岸保存兵力,以致使兵力未能在战场上集中。”
对比一下可发现,浙赣会战各阶段,国民党军毙敌数量,与1942年以来共产党抗日武装在任何一次反扫荡作战中日方所记载的毙敌数量在同一个量级! 如:日方记载,“对中共的察南南境反击作战中,仅我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方面我战死133人、生死不明31人。”“冀中三号作战,我方战死161名,其中军官9名,伤323名”。
因此,在评价国共抗战战果上,国内知识界有人在故意使用“双重标准”:在评估共产党战绩时,用日军大本营资料,且用不完全材料;在评估国民党战绩时,用国民党当局资料。而他们最害怕的,就是用一把尺子量:因为如果都用日军大本营资料时,国共两党抗战战绩如何,就将大白于天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