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企业负债率上升需警惕
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水平在所比较的国家中是最高的,其隐含的风险值得关注
非金融企业负债率过高,这一状况与中国的金融结构密切相关。银行间接融资为主,构成中国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特色。由于银行信用只能以贷款方式提供,依赖银行体系为企业提供资金,自然产生提高企业负债率的结果。李扬提出,治本之道是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努力“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同时也应当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重新审视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活动的规定。
课题组表示,通过将中国与美、英、德、日四国比较发现,非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负债占GDP比率是一个随国家经济和金融体制特点以及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的经济现象,其利弊优劣不宜一概而论。不过,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水平在所比较的国家中是最高的,其隐含的风险值得关注。
从国家层面的资产负债率的变化趋势看,2007年—2013年国家负债率由41.8%提高到了49%,其中,2009年、2012年和2013年上升较为明显。这说明,国家负债率上升与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密切相关。
深化改革是去杠杆治本之道
无论取何种口径,中国的杠杆率迅速上升都是确定无疑的事实,不可不保持高度警惕。
对于中国的杠杆率问题,有多种说法。不少国际机构间或对我国的杠杆率进行了估算。
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估算,2014年中国全社会杠杆率为278.9%,与课题组得出的217.3%相差较大。张晓晶解释,主要差别在于对金融部门负债率的估算上。社科院课题组的方法仅计入了金融部门发行的债券余额,而麦肯锡方法则是加总了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两项。
张晓晶表示,估算杠杆率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风险,而金融部门债务中的通货和存款并不构成金融部门的主要风险或风险较小,可以不计。更何况,麦肯锡在进行国际比较时,使用的也是剔除金融部门之后的实体经济部门的杠杆率。所以,为了更清晰地认清中国的风险所在,同时,遵循国际惯例,以增强国际可比性,课题组选择了目前的方法。
在《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发布会上,几位专家均表示,无论取何种口径,中国的杠杆率迅速上升都是确定无疑的事实,不可不保持高度警惕。去杠杆是克服危机、调整经济结构、促使国民经济恢复健康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如何去杠杆?李扬表示,从债务率=债务/收入这个公式出发,去杠杆的方略可有“分子对策”和“分母对策”两类。分子对策即对分子(即债务)进行调整,手段包括:偿还债务、债务减计、政府或中央银行承接债务、降低利息支出等。其中,偿还债务是去杠杆的基本途径,用出售资产的方式偿债,更是去杠杆的正途。但是,任何减债的方式都有紧缩作用,这是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分母对策即对分母进行调整,手段包括结构性改革、扩大真实GDP规模、或通过通货膨胀扩大名义GDP规模等。分母对策不会像分子对策那样立刻见效,但却是治本之道。近期的希腊债务危机,在经历了大范围的迂回之后,不得不走回以改革换救助之路。这告诉我们,改革,并以此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速度,依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