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导向明确,行必有果
“三严三实”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行当然主要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行。但是,从行为发生学的角度看,要让政党成员行,政党要先行,组织要先行。毕竟有意义、有效果的行不能是孤立个体的孤立作为,政党、组织要通过制度安排形成明确的导向,严者进、松者退,实者上、虚者下,为党员干部的“真行”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为什么现在有些党员干部不敢真的去践行“三严三实”,不愿意真的去践行“三严三实”,很大原因在于现实政治环境没有形成好的导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基层党组织潜滋暗长出一种不良的政治生态。遵纪守法埋头实干的干部处处受排挤,胡作非为、好大喜功的干部如鱼得水、加官晋级,结果“不进圈子难进班子”“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等。如果这样的从政环境、政治生态不能有效遏制消除,身处其中的党员干部怎么敢、怎么愿意去践行“三严三实”?
理论的彻底一定要变为制度的严明,既然倡导就要让它变为现实,言必信、行必果。这次专题教育突出问题意识,重点指向政治生态,就是要倡正气,营造践行“三严三实”的党员干部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让党员干部看到,只要真正践行“三严三实”就会有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舞台可以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可以实现抱负、可以成就事业。只要真正践行“三严三实”,党就会信任,群众就会拥护,社会就会尊重。
明确导向在扶正的同时还要祛邪。通过查处一些不严不实的现象,“以案说法”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灵魂触动会更大。惩处一个、教育一片,这样的效果更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转变作风反腐败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比如,零容忍、猛药去疴、刮骨疗毒、严厉惩处等,这样的好做法同样要通过制度化的安排体现在“三严三实”的专题教育中。对于不严不实的现象与行为不搞下不为例,不讲情有可原,违反了党章用党纪处理,违反了国法用法律处理。有尘就扫,有病就治。
当“正制度”压倒了“潜规则”,践行“三严三实”的人就会再接再厉,不严不实的人则不再敢有侥幸之心,“真行”也就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