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增长速度符合客观实际(3)

7%的增长速度符合客观实际(3)

四、7%左右的增长速度有利于统筹多重目标

新常态下,随着经济增长的支撑因素发生深刻变化,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而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都需要适宜的宏观环境,以及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增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经验看,经济增速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一方面,经济增长过快,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不足。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需求过旺,几乎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都可以销售出去,即使是落后产能也能获利,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动力不强,不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的升级改造。与此同时,经济增长过快,传统产业的回报较为可观,发展新产业空间不足、约束较多、具有一定风险,不利于资源要素向新产业、新产品转移。另一方面,经济增长过慢,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转方式、调结构成本过高、能力受限。经济过冷时,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潜在增长水平,产能和生产要素利用率下降,资源闲置和浪费问题突出。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恶化,盈利能力下降,用于创新的资源减少,转型升级能力降低,甚至有些企业破产倒闭,导致失业增加,进而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这种被动的调整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成本和代价都很高。因此,既要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一定空间,又要保持一定的压力,需要经济保持适度增长。

从近两年我国发展实际来看,7%左右的经济增速,总体上是适度的,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倒逼作用,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转型升级。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2014年分别上升至46.9%和48.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为49.5%,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趋势明显。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业态高速增长。需求结构也在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投资、出口增速换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三驾马车”的动力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

综上所述,尽管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比去年有所回落,但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仍然较高,也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但必须认识到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当中的问题。增长速度过低不利于稳定扩大就业,不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利于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因此,要统筹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下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又要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下大力气发展做强实体经济,巩固经济趋稳向好的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局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