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据新华社2006年5月3日专电,美日两国外交、防务最高长官5月1日在美国国务院举行日美安保磋商会议,就驻日美军整编最终报告达成协议。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日美军事同盟进入“新阶段”,日本事实上成为美军在东亚的战略据点。美国国务卿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日本外务大臣麻生太郎、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郎1日上午举行了约1小时的“2+2”会谈。在会后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双方宣布已经就驻日美军整编最终报告达成一致。报告的实质内容有三:一是整合驻日美军和日本自卫队的军事指挥功能;二是把日本“改造”成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据点;三是把驻冲绳的部分美国海军陆战队转移到太平洋上的美国关岛,增强美军在全球军事行动中的机动性。根据报告,2008年9月前,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美军第一军团司令部将改编成“综合作战司令部”,迁至位于日本神奈川县的美军座间基地;2012年前,在座间基地新设日本陆上自卫队核心部队中央快速反应部队的司令部;至2010年,日本航空自卫队航空总队司令部将转移至位于东京都郊外的美军横田基地,基地内将新设“日美联合运用协调中心”。报告还明确了加强日本作为美军战略据点的具体措施。报告还认定,驻日美国海军陆战队1.8万名士兵中的8 000人及他们的9 000名家属将最晚在2014年转移部署至关岛,日本政府将承担102.7亿美元搬迁费用中的60.9亿美元。日本还将在2014年底前在冲绳县人口相对较少的名护市建造一个拥有两条1 800米长跑道的新机场,以替代美军现在使用的冲绳县宜野湾普天间机场。日本共同社认为,最终报告意味着日美军事“一体化”的加速,日美同盟进入“新阶段”——在防卫上,由冷战期间美国防卫日本转变为日美共同承担防卫任务;在地区安全上,日本成为美国在东亚的战略据点,日本事实上将卷入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行动。日美同盟将更具有“攻击性”。据报道,最终报告建议,“为加强同盟的能力,双方讨论防卫合作的方式”,包括重新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 来源:“驻日美军整编方案敲定 日美军事‘一体化’加速,日本事实上将卷入美军亚太军事行动”。
[47] “布什发誓要埋葬雅尔塔遗产 普京反驳历史修正观”。
[48] 转引自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72页。
[49] [日]历史研究委员会编,东英译:《大东亚战争的总结》,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50] 小泉强调日本“只做经济大国,不做军事大国”。
[51] 2004年9月11日,陈水扁在“接见”日本众议员村上诚一郎及鸭下一郎时声称,台湾与日本“两国”是最好的伙伴与同盟:包括是“价值同盟”、“经贸伙伴”与“军事同盟”。他借口称,台、日是“军事同盟”,“面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威胁,绝非台日两国所乐见”。
来源:。
另据日本共同社报道2005年12月24日报道,台湾执政的民进党在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就对日关系制作了一份内部文件。该文件一方面批判了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和侵华战争,同时又超越了对日本的“仇恨”,表示将强化与日本的“准战略伙伴关系”来对抗正在崛起的中国大陆。来源“民进党内部文件曝光:强化日台关系对抗大陆”。
[52] 台湾《中国时报》2003年10月26日报道,李登辉25日在为“李登辉学校”上课时表示,依照历史,钓鱼岛既不是台湾的,也不是大陆的。钓鱼岛的主权问题是从1971年开始的,以前没有人说钓鱼岛是属于中国大陆或是台湾的,因为那一年大陆在海底发现了石油。他还批评台“行政院长”游锡堃指钓鱼岛属于台湾宜兰县,是不懂历史。
[53] “老罗斯福”即西奥多• 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美国总统(1901—1909),共和党人,1898年组织志愿兵团参加美西战争。1899—1900年任纽约州长。1901年当选为副总统,同年麦金莱总统遇剌死后,继任总统。其远东政策重日轻华。“小罗斯福”即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1945)。美国总统(1933—1945)。民主党人。西奥多• 罗斯福的堂弟。曾为律师。1913—1920年任海军部次长。1928—1932年任纽约州长。1933年就任总统。1941年8月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加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破例连任总统。
[54]“布什发誓要埋葬雅尔塔遗产 普京反驳历史修正观”。
[55] 王绳祖、何春超、吴世民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859、876、897页。
[56] 所谓“有事法制”,实际上就是“战时法制”。“有事法制”相关的三项法律是指《应对武力攻击事态法案》、《自卫队法修正案》和《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改案》。其主要内容是说在“发生武力攻击事态”或者“预测到武力攻击事态”时,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国民如何应对,其中包括设置以首相为首的应对总部;经国会同意后,首相有权向自卫队、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下达进入战争状态的命令;地方政府和国民届时必须与中央政府合作等。所谓“武力攻击事态”是指日本本土受到外国武力攻击,以及公海上的日本舰船和飞机受到攻击,而且被日方认定为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攻击”;日本根据《协助联合国维护和平行动法》或根据《应对恐怖特别措施法》派到他国活动的自卫队部队及政府派驻的海外机构受到攻击;等等。“预测到武力攻击事态”是指某国表明对日本有武力攻击意图,并为此集结舰船或飞机,或者向发射导弹的火箭注入燃料等;某国为攻击日本而召集预备役和禁止军队要员外出以及“为攻击日本构筑新的军事设施”等。法案规定,首相判断发生上述事态后,可命令自卫队行使武力甚至先发制人。
“有事法制”从出笼到形成法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1963年,日本自民党政权开始研究建立“有事法制”。当时防卫厅秘密研究的“三矢计划”以爆发第二次朝鲜战争并波及日本为假想前提,规定届时要实行国家总动员,使政府机关处于临战状态,召开临时国会,在两周内通过“有事法制”、战时预算等项法案,以确保自卫队自由行使武力。1977年,日本政府又提出要建立“有事法制”,但由于日本国内反对呼声强烈和周边国家警惕,因此有关“有事法制”问题一直在暗箱中操作。1981年,日本政府第一次发表了“有事法制”研究的中间报告。1991年,日本利用海湾战争之机,通过修改自卫队法和设立《协助联合国维护和平行动法》,首次使自卫队走出了国门。1997年,日本《防卫白皮书》正式提出建立“有事法制”问题。此后,日本三任首相都为建立“有事法制”造过舆论。与此同时,日本强化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修改了防卫指针。1999年,制定出为日本自卫队开向海外进一步制造根据的《周边事态法》。2001年,日本又借“9·11”恐怖事件制定了自卫队支援美军等反恐法律,再度扩大了自卫队的活动范围。2002年,日本政府根据所谓的反恐法律向印度洋派出了自卫舰,给美军以后勤支援,并同时将“有事法制”相关法案提交国会通过,但未成功。2003年,日本政府借伊拉克战争之机,再次把相关法案提交国会,于5月15日获众议院批准,6月6日又在参议院获得通过。
[57] 中曾根康弘著,联慧译:《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265页。
[58] “同英国工党代表团的谈话” (1954年8月24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5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60] 1940年5月底,鉴于德国的胜利,为了使日本不乘机南进,罗斯福对摩根索说:他“愿意同日本联系,想法缔结一种联合公约来维护太平洋的和平。”罗斯福维持与日本谈判的想法不是“根本改变日美关系,而是争取时间……如果情况允许,就一直拖延到把希特勒打败以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甚至可能使日本改变政策,而不必进行战争”。1941年11月17日,罗斯福授意赫尔拟就为期6个月的“临时协议草案”,提出:美国恢复同日本的经济关系,并促使中日谈判。作为交换,日本不再向印度支那、“满洲国”边界或任何南部地区(荷属、英属或暹罗)增派军队,日本同意在美国参加欧洲战争时,不援用“三国条约”的规定。美国国务院也拟就了自己的“临时妥协”条文。参见:韩永利著:《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51、55、61页。
[61] 20世纪初美国决策层已意识到日本的崛起并且有可能成为一个比俄国还难对付的敌手,但西奥多• 罗斯福认为“鉴于中国的软弱,美国和中国结盟将一无所获,只会增加额外负担。”同时他也相信,只要对日本持尊重态度,日美冲突还是可以避免的。参阅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中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8、65页。
[62] 在1942年上半年,美国的全部问题就是如何使中国拖住日本,不使其大规模增兵太平洋和西进印度。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令就是:第一,增加美国支持中国政府从事战争的有效性;第二,支持促进中国军队有效战斗。参见:韩永利著:《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22-123页。
[63] 美国学者达莱克就史迪威赴华问题作了评述:罗斯福决心推行“欧洲第一”的战略,近期内不给中国以大规模援助……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另一方面通过给予它的地位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但又强调长远的利益来防止它要求更多的援助。[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75页。
[64] 中新网2006年4月24日电,据韩国《东亚日报》报道,美国国会研究部(CRS)报告最近指出,日益加强自信的日本在认为亲美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可能会对美国说“不(No)”。据日本《东京新闻》22日报道,美国国会研究部在关于美日关系的国会报告中说,近来,日本在外交上不断加强自信(assertiveness)。虽然这种自信目前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一致,但“今后可能会成为敢说‘不’的日本”。美国国会研究部在题为《日美关系(Japan-US Relations)》的这份报告(19页)中,指出了日本显示自信的4个例子。第一,在小泉纯一郎首相的领导下,日本加强了与美国的关系。第二,制定对中国的强硬政策,削减相互援助。在领土和历史问题上不让步。第三,欲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与东南亚国家推进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努力扩大影响力。第四,日本领导人追求“普通国家化”,欲把集团安全保障法制化。该报告对未来的美日关系下结论说:“如果日本再积极,就会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相违背,或日本领导人会认为亲美对自己不利,从而向美国提出异议。”《东京新闻》报道说,该报告作为美国国会决定对日政策的重要资料使用。“美国会研究报告:日本总有一天会对美国说‘不’”。
[65] 2005年6月27日,日本目前在位的明仁天皇和皇后赴塞班岛,为二战期间在该岛丧生的4万余名日军和1万余名平民“慰灵”,这将是二战结束60年来,日本天皇首次赴海外祭拜二战阵亡日军及平民。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天皇和皇后将在塞班岛访问两天,期间,二人将首先前往二战期间日军及日本平民拒降投海自尽的两处海边悬崖默哀,然后访问日本在塞班岛建设的“中部太平洋牺牲者之碑”,该碑纪念在塞班岛战役中丧生的所有军民。日本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在亚洲各地建设了十余个这样的纪念碑。最后,日明仁天皇及皇后还将访问专为在塞班岛阵亡的5 000余名美军和1 000余名在战争中丧生的岛民设置的纪念碑。报道说,这是日本天皇首次以“慰灵”,而不是以“友好亲善”为目的出访海外。日本天皇皇后曾于1995年二战结束50年之际在日本本土的广岛、长崎和冲绳进行“慰灵之旅”,而此次则将“慰灵之旅”延长到了海外。来源:“日本天皇今首赴海外塞班岛祭拜二战阵亡日军”。
[66] 尼克松记录了他1972年到中国时与周恩来握手时的想法与感受。他写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 • 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著,裘克安等译:《尼克松回忆录》(TheMemoirs of Richard Nixon),中文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672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