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罗伯特•卡根,1984-1988年曾任职于美国国务院,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担任“美国全球领导地位”项目的负责人,同时他也是保守思想库“美国新世纪计划”的创建者和成员。
[12] [美]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著,肖蓉、魏红霞译:《天堂与实力——世界新秩序下的美国与欧洲》(Of Paradise And Power: America and Europe in the New World Order)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8、141-142页。
[13] 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14] 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贾德·格雷格说:“我认为,总统完全有决心在全世界扩展自由,而这项预算反映了他的决心。他决心要保卫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国家不受极端分子的统治。”另外,国务院的预算以及抗击艾滋病等援助项目的预算都出现了显著的增加。按照预算,美国国务院的预算将达到133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18%。其中,公共外交、对外人员和文化交流项目、人权和法制教育项目以及“千年挑战基金”等项目的预算都出现了显著增加。这些项目都直接向中国提供。资料来源:
[15] 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关于“雅尔塔体系”,该词条的作者就是将表现为世界大国合作精神及其结果的“雅尔塔体系”与表现为世界大国间尖锐对立的“冷战”现象混为一谈。现转如下:
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体系的建立。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为尽快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作出安排,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 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 7月18日~8月2日)。会议达成的主要协议和谅解包括:①对德、日作战问题。同盟国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协同作战。②处置德国的问题。决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并设置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还要求德国偿付战争赔款。③波兰问题。确定波兰边界和改组波兰临时政府。④远东问题。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1904年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权益须予恢复,即: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等。⑤未来的国际组织问题。决定建立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联合国,确定了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并定于1945年 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成立大会。三次首脑会议以公报、宣言和协定等形式确定了它们安排的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体系的特点。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强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体系的中心支柱在欧洲。美苏冷战、东西方的分裂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是战后欧洲的主要政治特征。两大集团对立的基础是欧洲两大同盟体系:即以苏联为盟主的苏联与东欧同盟体系,以美国为盟主的美国与西欧同盟体系。
体系的瓦解。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基础之上的,但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不断地改变着战后世界各种基本力量的对比,使雅尔塔体系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具体表现在:①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美、苏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挫败了美国控制中国的企图,苏联也不得不在50年代中后期陆续放弃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这是对雅尔塔体系的一个重大突破。50~60年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一大批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第三世界迅速崛起,在各种国际组织中,特别是在联合国中加强联合,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②东、西方两个同盟体系各自发生变化和分化。日本和西欧重新崛起,其经济力量以高于美国的速度迅猛发展,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个经济中心。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西欧和日本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增长。同时,东欧国家对受苏联的控制日益不满,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发展。两个超级大国对各自盟国的控制力明显减弱。两极格局的基础不断动摇,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两个德国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东西方正式宣告冷战结束,特别是1991年底苏联解体,这标志着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已完全瓦解。(王炳元)
[16]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城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著名讲演,鼓吹英美建立“特殊关系”主宰世界,以苏联为对手,强调“铁幕”已在欧洲大陆落下。由此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17] 刘绪贻 李存训著:《美国通史》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18] 1986年7月2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发表讲话,阐述苏联对亚太地区的政策,他宣布苏联将从阿富汗分阶段地撤军,并同蒙古讨论了撤军问题。
[19]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主编:《战后50年世界大事纵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280页
[20] 自日本和美国政府于1997年签订“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以来,日本就一直希望通过修改相关内容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和军事企图。为这次修改,日本和美国进行了长时间的接触。1999年5月24日,日本政府通过了《自卫队法修正案》、《周边事态法案》和《日美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修正案》。根据这三项法案,如日本周边地区发生武装冲突,日本自卫队就可以配合美军作战,向美军提供除作战现场之外的一切支援;自卫队的舰艇和战机可以自由派出日本,“救护”和“寻找”在国外的日本人,救护美军伤员并寻找美军失散人员;日本政府也能够随心所欲地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向美军提供各种后方援助。这为日本政府向海外派兵扫清了法律障碍。来源:“‘日美防卫’首提台海遏制中国竟成共同战略”。
[21] 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557页。
[22] 2005年4月,日本新的防卫大纲(正式名称为“平成17年度后防卫计划大纲”)开始实行,新大纲承认:“中东至东亚地区,一直以来对我国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我国的海上交通线亦经过此地。对于资源、能源大半依存进口的我国来说,(这一地区的)安定十分重要。为此,必须推进相关各国在安全保障问题的共同合作,努力保证这一地区的安定。”来源:“日本未来五年中期防卫计划透视”。
[23] “钓鱼岛”,在此确切地说,应称为“钓鱼岛列屿” ,下同。
[24] “到1943年底,美国计划者们在反攻路线的选择中更倾向于主要从太平洋着手。进攻路线具体是,1945年发动以占领中国台湾为目标的作战。太平洋的四条进军目标全部是中国台湾。”参见韩永利著:《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50页。
[25] 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71页。
[26] 19世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1874年4月,日军入侵台湾。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编:《中国台湾问题》,九州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27] 刘俊田等译注:《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5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