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支土枪起家抗日 留声机唱针磨作笔

5支土枪起家抗日 留声机唱针磨作笔

1948年曾生于洛阳的留影。

1948年曾生于洛阳的留影。

坪山新区东纵路232号是曾氏家族的石灰陂祠堂(也叫三兴堂),这是一栋有250多年历史的方形围屋,也是东纵司令员曾生出生的地方。

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入侵广东,曾生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从香港回老家组建敌后抗日游击队。那时曾生白手起家,没有武器,曾氏祠堂率先贡献出本祠堂的枪炮,积极支持曾生抗日。曾氏祠堂一度成为东纵的司令部、东纵机关报《前进报》社址、东纵军服厂。

坪山曾经是东江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许多参加抗战的热血青年集中于此。曾生把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初创部队之一)带回坪山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记者了解到,曾生在组建游击队初期,变卖家产半夜回家取粮来养兵抗日。

1

半夜回家取粮养兵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记者见到了曾氏族长曾马权。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管曾生叫叔父。几十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他,从1992年退休回乡之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宗族的事务上,修族谱,写祠志。

“曾生是用5支土枪奋起抗日的”,曾马权说,曾生组建游击队时没有武器军饷,只好与族中人商议,把三兴堂当时仅有的5支土枪,2门土炮以及6个趸(喜庆时用火药装上,点燃做礼炮用)拿来充当最早抗日的武器。曾生唯一像样的武器,是父亲的遗物,一支从澳大利亚带来的左轮手枪。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入门右侧是前进报社旧址,社址后面便是曾生故居,故居与东江纵队纪念馆门外的三兴堂连成一体。曾马权说,这连排的老屋,构成当时完整的石灰陂村。现在的“曾生故居”是新修建的,因为曾生出生在三兴堂老围屋东侧炮楼,后来因为扩建东纵路,靠近路边的炮楼就被拆了。“曾生故居”是曾生的出生地,而曾生满月之后,长期居住的是三兴堂北侧的两间小屋,与曾马权家相对,“曾生故居”则成为当时曾生家存放粮食的仓库。

曾马权回忆,曾生刚组建游击队时只有十多个人,因为人少力量小,白天不敢“见人”,晚上会偷偷回家取粮。

曾马权家处于村口的南大门,有一卧室窗朝西,隔三差五就有人深夜敲他家的木窗。这时他的母亲便马上起床开门出去,不久南大门的石磨声就响起,接着就是碗筷声响。“后来母亲告诉我,是生叔带人回来磨自己家的谷子,然后煮一顿‘油盐饭’吃了,每人带一袋米走了。”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