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为支持“平民医院”卖自家良田
曾马权说,曾生的父亲曾庭杰之前在澳大利亚开小店,经过多年的苦熬,积攒了一点钱带回家置了十几亩田,作为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曾生在香港搞海员工运的时候,为筹办海华学校,征得母亲同意卖了几亩。
后来游击队队伍壮大,曾生在石灰陂家塾“知新书室”也就是现在的前进报社旧址办起“平民医院”,除了给部队伤员疗伤,也给平民看病。后来伤员增多,缺医少药,部队只好向药商赊药,时间长了,无钱偿还,最后曾生只得把家里仅剩的三块良田约3.5亩卖给了药商。曾生曾劝母亲:“没有国哪有家啊!”母亲把地契交出去后,哭了三天三夜。
曾马权指着正前方曾生铜像所在的地方告诉记者,曾生当时卖的三块良田正是这块地,现在铜像就置放在第一、二丘田的田埂上。
3
《前进报》战火中创刊
在三兴堂北侧的“观音娘娘”室,与曾生居住的祖屋紧挨着,也在曾马权家的正对面,是前进报社的初址。后来因为地方太小,才迁到现在东江纵队纪念馆旁边的前进报社旧址。
曾马权小时候看到报社工作人员在此印报纸,那时候没有印刷机,蜡纸、铁笔、油墨、纸张成为印刷工具。
《前进报》创刊之初报社没有固定社址,经常跟随部队在东莞、宝安和大鹏半岛一带辗转流动。由于战斗频繁,环境恶劣,报社工作人员把军毡作为帐篷,把藤篮工具箱当做桌子。他们将留声机的唱针磨平,插在筷子上当刻蜡版的笔使用,用木板钉上胶皮当刷子,蘸上油墨在刻好的蜡版上,一张一张地刮扫。
4
“明星阵容”加盟办报
1941年,为了宣传抗日救亡,曾生和王作尧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分别创办了最初的抗日报纸《大家团结》和《新百姓》,这两份报纸就是后来《前进报》的前身。由于条件有限,两份报纸只能每周出一期,蜡纸油印。1941年7月,两个报社合并。
1942年,当时从香港被营救出来的邹韬奋、茅盾、黎澍、宋之的等住在白石龙村附近,韬奋先生对这两份报纸赞赏有加,还提出建议:办一张为民众说话的报纸,于是《新百姓》改叫《东江民报》,韬奋先生亲笔题写报头。茅盾先生也为这份报纸的副刊题写了《民声》二字。丁聪、特伟两位大画家为《东江民报》画了许多漫画,众多文化名人加盟为《前进报》打造了强大的“明星阵容”。
曾生
原名曾振声,1910年12月出生于深圳坪山(当时属广东惠阳)。曾生是东江纵队的创建人之一,也是东江纵队的司令员。1945年8月日本投降,朱德总司令命令华南日军向曾生投降。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8年9月,曾生兼任香港招商局董事长,在他和袁庚的努力下,招商局在深圳蛇口创建工业区,开启“蛇口方式”。1995年11月20日,曾生逝世,享年85岁。
《前进报》创刊史
从1942年春天,曾生和王作尧的两支部队合并,成立了东江抗日游击总队。《东江民报》改为《前进报》,成为总队机关报,于当年的3月29日正式创刊。1946年6月,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前进报》随之停刊,发行了一百多期的《前进报》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