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秘密协定”框架下的中国反分裂斗争及其世界意义(13)

“雅尔塔秘密协定”框架下的中国反分裂斗争及其世界意义(13)

美国人看透了斯大林,但此时美国人的在华目的与斯大林比只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

但是,美国和苏联利用蒋介石分裂中国的图谋遭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的中国人民的实质性抵制,同样,这种抵制又招致苏美联手对国共两党统一力量实施的更大的压力。具体表现是美国限制蒋介石全面“剿共”政策,而另一面斯大林则劝中共走法共道路,放下武器,成为议会党派。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蒋介石公开致电邀毛泽东赴渝谈判。8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接受日军投降的“一号命令”,规定除中国东北的日军向苏联军队投降外,其他所有在中国和越南十七度线以北的日本军队,均向蒋介石投降。但此时“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据杜鲁门判断,“华南和华东仍被日本占领着。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104]魏德迈在给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电报中说:“在中国战区内接受大量日本军队的投降,并维护日本占领区目前的法律和秩序的问题,取决于迅速地把中央政府的军队调往各战略地区。”[105]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以总统特使身份来华,“调停”中国内战。马歇尔的“出山”让斯大林欢欣鼓舞。12月23日,斯大林接见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面对这位新上任的国务卿“总是千方百计地要斯大林重申苏联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106],并为美对华政策喋喋不休而又不着要领地作着政策申辩,斯大林在会见结束时对贝尔纳斯感叹道:“如果有什么人能解决(中国)这个形势的话,那就是马歇尔将军,马歇尔是仅有的几个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人中的一个。”[107]

在马歇尔来华前一天(12月19日),莫洛托夫向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重申:“支持蒋介石是苏联的政策,他们遵循着这项政策。他们应中国的要求在满洲留着他们的部队,以便蒋介石的军队争取时间进驻沈阳和长春。”[108]这是给马歇尔发出的信号,暗示美国:这是一个历史机会,美苏同样也可用分割欧洲的方式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在5个多月前,斯大林在情急之下向蒋经国道出真情,他说“只要你们中国能够统一,比任何国家的进步都要快。”[109]而阻止中国进步的真正方式,如果不能将中国撮合成一个在国民党领导下的唯苏美是从的软弱政府,那还不如南北肢解中国。斯大林相信,目前在美国政客中只有马歇尔能与斯大林在这方面形成战略默契。因为罗斯福去世后,只有马歇尔明白雅尔塔秘密协定及其对于苏美未来的全部内涵。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一书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很显然,斯大林相信,按照雅尔塔协定的规定,中国也应该照此办理。即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外的东北地区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长城以内的中国其他地区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苏联只需要确保它势力范围以内的权益,决不在长城以内制造麻烦;美国也不要把手伸到长城以外来。为了取得美国的合作,斯大林不希望看到长城以内的国共两党发生内战,[110]主张按照美国人的意愿支持在蒋介石领导下建立统一的中国政府。他出面劝告毛泽东停止武装斗争,到重庆去和蒋介石谈判和平,随后赞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中国直接调处国共两党关系,但自己不参加,也不同意把长城以外的中国东北列入调处范围之中,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111]

马歇尔对斯大林的意图心领神会,他一到重庆就造访苏联驻华使馆,据时任苏联驻华使馆秘书的列多夫斯基回忆:

马歇尔讲述了他赴华使命的目标:继续和争取顺利结束赫尔利已着手进行的工作,也就是争取使对立的国民党和共产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在国内建立和平。马歇尔强调说,这符合美国和苏联的利益,他相信,我们两大国在中国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他期望在执行自己十分复杂的繁重的使命时能得到苏联大使的合作。[112]

12月23日,美国海军开始运送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部,前往东北“武装接收”。为了掩护配合杜聿明的进攻,蒋介石密令孙连仲部星夜前进抢占战略要地,限期攻占承德、赤峰一线,切断华北中共军队进入东北的陆上交通。自1946年1月至6月美国装备了国民党军队25个师,连同抗战末期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达45个师之多,并且美国还为国民党训练了包括陆、海、空及其辅助人员15万人;当年前半年美国对蒋介石的物资援助达13.3亿美元,“是抗战期间援华物资的两倍”。[113]至1946年3月底,美军已运送国民党五个军进入东北,4月,又续加两个军,这使蒋介石在短期内完成了关外的军事部署。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