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观”的深刻时代意义

“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观”的深刻时代意义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一、“党建最大政绩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贡献

回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程,“党建最大政绩观”的提出是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论述一脉相承的。“伟大工程”是依据党建的客观内容,从战略设计的角度强调的;“最大政绩”是依据党建的主观责任,从战略实施的角度强调的,二者都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从“伟大工程”到“党建最大政绩观”,实现了党建理论的与时俱进。当年,针对党内大多数同志并非无产阶级产业工人出身等情况,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著名论断。由此,党的建设逐渐形成思想、组织、作风三大组成部分,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党内专制作风的危害等情况,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制度建党”的著名论断。由此,党的建设又增添了制度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内容,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加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等内容,最终形成了“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靠保证。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针对党内出现的精神“缺钙”和腐败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与“党建最大政绩观”的著名论断。由此,党的建设又总结了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八项重要任务,这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三型政党、四自能力和五个重点”的要求衔接配套,必将推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有效实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强大作用。

其次,“党建最大政绩观”为“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相关联提供了科学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的战略布局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工程引领,伟大工程因伟大事业的拓展而展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尤其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的提出,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间相互关联的结合点。这说明党的建设理论不再局限于党的自身建设,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着力于领导党的事业和执掌国家政权,抓好党的根本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片面地理解党的建设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科学论断,认为经济建设高于党的建设;认为从事“伟大事业”容易出成效,而从事“伟大工程”则恰恰相反。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中,党的建设被摆到了从属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用呢?”“党建最大政绩观”的提出,不仅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而且是以实践为基点,从执政地位的高度,给党的建设以科学定位,辩证地指明了党的事业与党的建设的关系。

再次,“党建最大政绩观”是引领全党聚精会神抓党建的有效手段。我们党一直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一段时间以来,由于GDP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相当一些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把经济等行政业务当作主业来抓,把党建工作作为副业对待,一俊遮百丑。经常出现经济等工作亲自挂帅出征,党建工作则委托专职副职去做,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相当一些党员副职领导干部,并非担负起“一岗双责”的重任,认为抓经济等行政业务是分内的事,抓党建是分外的事。尤其是行政业务部门的同志一旦改做党务工作,则很不情愿,往往需要组织反复做思想工作。“党建最大政绩观”论述的提出,深刻地告诫全党:那些把党建和经济等行政业务工作对立起来的认识是错误的,那种在实践中的一手硬一手软的作法是有害的,作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书记不抓党建的极端行为则更是不能容许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