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宽进的自由,就难有严出的底气

没有宽进的自由,就难有严出的底气

在学生们抱怨大学课堂太“水”的时候,老师们也在被“水”困扰和折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以及最终的培养质量都在下降,看似还不错的考试分数背后是老师降低了标准和要求,放了水。“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也和我们大学的毕业率太高有关系,既然大家都能毕业,学生就会觉得学不学习无所谓。”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彭美勋认为,应建立淘汰机制,通过“宽进严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8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之前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大学阶段的学习才是专业学习。从功利的角度看,大学学习对日后工作起到决定作用,要想找到好工作必须更努力学习;而从兴趣的角度看,大学学习不再需要样样精通、门门优秀,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投入地学习。可遗憾的是,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似乎再也没有了以前学习的状态和劲头,他们缺少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他们连按时上课的基本要求都可能做不到。60分万岁,在时过境迁之后依然是大学生们的主旋律。不是不把分数当回事,是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

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学校的不负责任。如果老师和学校的标准可以提高一点,考核可以严格一点,大学生的日子就没有这么好过,就会倒逼着大学生重拾书本、好好学习。正是太多老师把精力放在了课堂之外,才导致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正是学校出于功利角度的纵容,才导致了学生失去了紧迫感。结果,在温水煮青蛙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被废了——他们不会再学习,他们缺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这么说似乎是一针见血,但却忘记了宽进严出才是一个完整的表达,只看其中的后一半必然不够客观全面。

对于学校来说,要想做到严出其实非常容易,至少在技术层面上非常容易。只要在点名时严格一些,在考试时提高难度,在面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时痛下狠招,严出就可以顺利实现。问题是,这种严出的后果是什么,学校单向的严出有什么影响和意义?这时,就需要站在录取和毕业的角度看待问题,当高校的录取依然是集中录取而不是自主招生时,学校其实没有实行严出的勇气和机会。这就意味着,导致严出无法实现的根本成因,不是学校不够严格,而是自主招生权还不够。

因为是集中录取,学校和学生缺少充分的自由选择权。理想中的自主招生其实是带有双向选择性的招生,学校可以录取自己满意的学生,学生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学校;学生可以获得多个学校发出的录取通知书,学校可以通过实际报到率检验办学成果。显然,集中录取离此种自主招生还有很远距离,这就导致学校所招收的学生未必是学校最满意的,他们只是达到了学校的录取线并且报考了学校,而学生所上的大学也未必是他们满意的,录取他们的学校可能不是第一志愿,或者只是服从志愿。这就为日后的学习懈怠埋下了伏笔。

因为是集中录取,学校的录取指标是一种计划指标,这些指标必须充分使用,也必须得到保证——通常只能增多不能减少。而产生这些指标的依据,不仅仅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专业特色,还有学校的批次和规格,学校的毕业率和就业率。其中,一些量化标准被推崇,比如就业率——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可能减少招生,甚至取消该专业。这就给学校造成了潜在压力,他们为了保证招生指标,必须顺带保证该专业的毕业和就业。当一个专业出现大量不能毕业的学生,学生的整体就业率受到影响时,这种严厉可能不被解读为办学认真,而是专业缺少竞争力。

宽进严出,严出看似容易做到,其实很难。因为,之前不是宽进,学校没有机会自主选择学生,自由确定招生人数。作为一所学校,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体的毕业率和就业率,然后才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因此,在讨论宽进严出时,不宜把责任全部加在学校身上,他们有技术做到严出,但可能没有底气做出严出决定。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