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连环战”重创日军
趁哈东一带空虚,日军第二师团长多门二郎命令侵华日军主力、第十五旅团长天野六郎率兵前往绥宁“征剿”王德林所部。据20世纪90年代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公开的档案史料记载,天野所率部队包括野炮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骑兵第二联队一个小队、工兵一小队、自动车一小队、师团通信队一部、装甲自动车一小队等,总兵力近千人,乘铁甲列车直扑海林。
1933年11月,东北义勇军总司令宣传处编写的《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以下简称《血战史》)中,也记载田(天)野旅团长统帅“日兵千余名”。除天野部队外,另有日军独立守备大队第六大队长上田利三郎组成上田支队,从敦化出动北进,企图两路夹击,将在绥宁一带立足未稳的救国军一举扼杀。
日文资料记载,天野旅团于1932年3月4日从一面坡出发,3月6日进入海林,当日下午3时进入宁安。《血战史》的记载在时间上与日方略有出入,记载天野旅团进入海林为3月4日。战斗状况是,天野旅团一部刚刚进入海林,遭到救国军刘万魁团的突袭,“彼此肉搏,殊为激烈”“毙敌84名,(救国军)阵亡杨团附、吴营长、黄连附以下26名,负伤23名”。天野旅团惶惶然进入宁安死守不出,等待上田支队。3月18日(一说13日),上田支队从敦化出发,进至敦宁公路的“墙缝”地带(“墙缝”位于牡丹江入口处的“小龙湾”,据当地人介绍,过去河边的山坡光秃无树,沿河5里长都是一人多高的岩石壁,墙一样的岩石壁时断时续,被当地人称为“墙缝”,是当时日军入侵的必经之地。这种地势,若埋伏在岩石后,扼守各个缝口,非常方便用手榴弹集中消灭向上进攻的敌人)时,爱国猎人陈文起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把敌人引进救国军的伏击圈。《血战史》记载,“墙缝”战斗“计毙敌120名,负伤数目不明”“我军阵亡连长卓景福、连附卢庆以下9名”。上田支队受挫后向镜泊湖的南湖头进军,在这里又遭到救国军孔宪荣、姚振山等部的阻击,“计毙敌132名”,“我军阵亡15名”。上田支队接连受挫,恼羞成怒,兵至鹦哥岭(一说松乙沟)时,为防备救国军的伏兵,竟施放硫磺弹焚烧山林,救国军猝不及防,“救国军连长朴永和以下90名官兵殉国”。是役“毙敌13名,获三八式枪12支,子弹3000余粒”。救国军经过一系列战斗,部队颇有减员,武器弹药也现不足。救国军参谋长李延禄急向驻绥芬河的东北军第21旅旅长张治邦“借兵”,张治邦特派骁将张永铭连长率一个连协同救国军作战。在李延禄的指挥下,救国军补充团与张永铭连埋伏在关家小铺一带,又一次给予上田支队重创。但在激战中,张永铭连长及大部分官兵壮烈殉国,活下来的只有连司务长等11人。《血战史》记载,关家小铺战斗“毙敌26名”“李参谋长部下阵亡张连长以下63名”。
另据1979年出版的《过去的年代——关于东北抗联四军的回忆》一书(李延禄口述,骆宾基整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载,溃退日军在撤回哈尔滨之际,在高岭子又遭遇铁路工人抗日武装的袭击,颇有损失。
综上,在整个“镜泊湖连环战”中,如果按照《血战史》的记载,救国军计击毙日军375人,救国军官兵牺牲203人。20世纪80年代,东三省学界联合进行东北抗日联军史的研究。90年代初,相继出版《东北抗日联军史》及各军史。其中,《东北抗联第四军》一书对“镜泊湖连环战”的记述是:“王德林批准了补充团在墙缝……打伏击战的计划,并把库存的一批手榴弹调拨给补充团,还在补充团左右翼布置了掩护兵力”,是役“击毙日军松本大尉以下120余名”,另在松乙沟,上田支队“被打死30余人”。上田支队与天野旅团在宁安会合时,“兵力已损失1/3以上”。为准确起见,该书作者龚惠与时任黑龙江省党史研究室主任、《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负责人之一的金宇钟曾特意拜访过李延禄,征求对《东北抗联第四军》以及“镜泊湖连环战大捷”等细节描述的意见,李延禄没有表示异议,并为《东北抗联第四军》作了序。序言中说,“书稿用铁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的罪行,如实地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英勇斗争的史实”。
连环战后救国军坚持抗战
救国军组织的“镜泊湖连环战”,不仅遏止了日军沿中东路偷袭吉林自卫军后方的企图,支援了哈尔滨东线以及松花江北各作战部队的军事行动,而且重创了来犯日军,取得抗日义勇军战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战绩。连环战后,王德林率领救国军转战在绥宁一线,并受任吉林自卫军左路副总指挥,配合吉林自卫军和马占山部反攻哈尔滨。1932年4月下旬,吉林自卫军兵分三路反攻哈尔滨,马占山部队也在松花江北展开了军事行动,各路大军一度兵临哈埠周边的宾县、松浦和对青山一线,对哈尔滨构成威胁。为固守北满重镇哈尔滨,日军收买齐齐哈尔汉奸武装袭扰马占山部队的后方,马部只得后撤。对吉林自卫军,日军采取偷袭战术,利用舰船从水路突袭自卫军大本营依兰,依兰失守,致使前线部队失去后方的补给。日军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吉黑义勇军联合反攻哈尔滨的重大战役功败垂成。当年10月,日军以第十四师团为主力沿中东路向吉林自卫军及救国军活动的宁安、绥芬河、虎林、密山、饶河一带进击,另有伪军几个旅的兵力配合。1932年末,王德林退守东宁县城,准备做最后一搏。1933年1月5日,6000余名日伪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兵分两路向东宁县城猛攻,王德林指挥所部坚守了一周左右,终因敌强我弱,弹械两亏,无力支撑。1月13日,王德林率余部撤出县城,转入苏联境内。临行前,王德林委任吴义成为代总司令、周保中为参谋长,令他们收整残部,继续坚持抗日斗争。王德林率领的中国国民救国军的抗日活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救国军余部仍然在白山黑水间坚持抗战。更可贵的是,救国军余部中有一大批官兵主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