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休假潮流政府责无旁贷
两天半短假,近日成了网络热词。国务院办公厅11日发布意见,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鼓励有条件单位夏季休周末两天半短假。消息甫一落地,便引起热议,不少人为此叫好,也有人表示担心:以往带薪休假实施起来都困难重重,有的企业连公休日加班也不给加班费,又怎么可能再给周五下午假?看来,好事办好,还真不容易。
正如有网友的吐槽,两天半短假也好、带薪休假也罢,问题在于老板不答应。话糙理不糙,道出了要害所在。应当看到,与以往的休假法规、政策不同,这次的两天半短假更多是属于倡导性规定,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循序渐进推进。但,从这么多年的休假难、假期集中出行难的困局来看,也到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时刻了。
相比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的休假最难执行。道理很简单,企业“在商言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要压低劳动力成本。而休假,意味着更多的当期支出,普通的企业主自然不愿意。倘若真的执行两天半短假,势必会影响产品生产与工作效率,就算有人周末顶班,也意味着更多的劳务开支。经济下行压力下,很难让企业自我消化。
对单个企业的坏事情,对所有企业来说却可能是好事情。短假、小长假、带薪休假,换个角度看,意味着消费时间、空间的拓展,有利于扩大内需,缓解产能过剩与经营的压力。毕竟,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得让老百姓有花钱的工夫才行。但,不是谁都能有这个觉悟。你不做,他不做,我也就不做,这种“集体非理性”,迫切需要政府的公益性引导。换句话说,政府引导大家“都吃亏”,才能让大家感觉“都不吃亏”,最终实现“都获利”。
因此,关键在于落实。一方面,对法定的假期、带薪休假,劳动监察部门必须加强执法力度,要像查处雇佣童工、血汗工厂一样,下狠手、出绝招。另一方面,对类似的短假、福利性的假期,则要充分引导,必要时给予真金白银的激励,比如税收减免、信贷优惠。这样的实施过程,同时也会成为调动各界积极性、真正转变观念的历史进程。
休假的本质是什么?《资本论》中写道,工作日的长短体现的是个人与资本家以及政府博弈的过程。在我国,政府部门更多体现公益属性,理应在和谐劳资关系中力挺相对弱势的劳动者。我们乐于见到,这场关于休假的讨论不再画上休止符,不了了之。而在逐步引导之后,适当时候不妨强制落地,如当初的双休日一样,成为国人休息的常态。那时,每周四天半的工作状态,才能不总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单位”。
【启示与思考】
在越来越重视劳动者权利的今天,合理休假、劳逸结合正在成为大众期待。从国家层面看,2.5天的“小短假”,可以起到拉动旅游经济、缓解国民有效休假时间不足等作用。就个人而言,“小短假”虽然时间不算长,但对放松身心来说时间已经足够。当然,也有人对“小短假”持悲观看法,认为在连带薪休假都还未彻底落实的时候,“小短假”落实更难、意义不大。诚然,“小短假”福利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它总归是一种进步和引领,为解决休假难、假期总数少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国家有意在加强休假政策的弹性,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完善方式。列宁说的“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好好工作”有它正确的道理。作为曾经劳动型密集企业的松下电器,就是日本第一个实现五天工作制的企业。对于职工休假时间的延长,松下幸之助认为是“可以在享受高水平生活的同时消除疲劳”。而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劳动力结构趋于从密集型转变为技术性,这也撑开了休假的更多想象空间。
从明确要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到官方鼓励实行“周末+周五下午”的2.5天短假,既有实际的推动,又有愿景的期许。可以看到,不管是政策还是制度,“中国式休假”越发趋于人性化。这种进步,是百姓乐见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