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差异化创新中的先行军

国企:差异化创新中的先行军

在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企业将面临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的激烈竞争,急需实现由成本创新(costinnovation)向差异化创新(differentiationinnovation)转变。国有企业将在这一波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先行军的角色。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国有企业作为其中的核心成员,因其强大的创新投入能力与特有的公共利益代表属性,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攻克产业基础共性技术难题、联结创新知识与创新技术扩散的特殊作用。

技术创新分为三个阶段

技术创新过程是指从新技术知识的形成到最终运用于市场、产生市场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技术知识的形成阶段。该阶段主要通过持续的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一些抽象的创新技术知识,构成技术创新的思想源泉。该阶段通常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确定程度高等特征;同时,形成的基础知识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技术的专有性程度很低。第二阶段为将技术创新知识进行产业化运用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旨在对技术创新知识进行产业化开发,通过小试、中试以及工业化标准生产试验等诸多环节,将技术创新知识转化为成型技术。与第一阶段类似,该阶段也具有资金投入量大、技术路线不确定程度高、探索成果专有程度低等特征。第三阶段为基于成型技术的改进、推广阶段。即在第二阶段成型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各个维度的改良、使其不断成熟并在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之间进行扩散。相对而言,该阶段所需投资规模小,面临的技术路线不确定程度较低、技术的专有性程度较高,因而外部性较小。

国有企业在第二阶段具有优势

由于技术创新三个阶段所需投资量及创新技术的专有程度不同,各个阶段所适宜的创新主体亦有所不同。在我国,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并服务于社会公共目标,自然构成第一、二阶段(尤其是第一阶段)创新活动的最重要参与者。企业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投资于第一、二阶段创新活动的意愿较弱,投资于第三阶段创新活动的意愿则较为强烈。

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不同,国有企业在上述创新活动分工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一方面,国有企业有能力承担更多第二阶段的创新活动。一是国有企业在获取公共资金、银行信贷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能力开展需要较大投入、持续期较长的创新活动;二是国有企业集中了大量的优质研究资源,在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正式研究机构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三是国有企业在所处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产业专注度高,能够较好地将创新技术知识落地于产业生产。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有义务、有责任承担更多第二阶段的创新活动。一是国有企业的公共所有权特征,决定了其在很大程度上应代表公共利益,其中当然包括公共的创新利益。国有企业的创新决策更多地出自于对创新收益、产业发展及政策目标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二是经由 “抓大放小”系列改革发展壮大的国有企业被政府定义为所在产业的骨干带头企业,这种骨干带头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规模与生产能力上,更体现于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引领方面;三是国有企业是国家推行技术政策、攻克产业共性技术难题、促进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重要抓手。除此以外,通过对比各类创新主体,可以发现国有企业在承担第二阶段创新活动方面较其他创新主体更为适宜。相对于高校及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所具有的企业属性使其能够将创新技术与市场较好地对接;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所具有的独特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责任,使其有能力也有意愿从事一些非国有企业所不愿承担的专有程度较低的创新活动。对此,一个支持性案例是,为了解决经济与科技相脱节的问题,我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末对应用型的公立科研院所进行了企业化转制,当中大部分院所转制为国有企业,并成为了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