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

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发挥的作用,与其执政党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又很不相称。本文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过程作一初步探讨。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以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曾肯定地指出:“国民党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对于人民抗日运动虽有许多限制,但也允许有较多的自由(1)”。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二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但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阵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企图速占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灭亡中国。日本陆相杉山元在给天皇的报告中宣称,战争可以在两个月内结束(2);日本陆海军制定的作战目标是“覆灭排日抗日的根源的中央政府”,“通过全面战争,以期根本解决日中间的问题”,计划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日本决心集中兵力在华北的石家庄、德州一线与中国军队进行决战,消灭中国军队,防止战争局势走向扩大或进入胶着状态,“极力避免对华中及华南使用兵力”(3)。

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和平解决中日战争的希望破灭,蒋介石赖以起家的江浙财阀基地及整个一党独裁专政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全国人民民族义愤不断高涨;终于使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对日逐渐强硬的态度。1937年8月14日,国民党外交部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遭日本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4)” 。8月15日,国民党政府下达总动员令,8月18日蒋介石正式宣布“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要持久战消耗战。因为倭寇所恃的是他的强横的兵力,我们要以逸代劳,以拙制巧,以坚毅持久的抗战,来消灭他的力量”(5) 。8月20日,国民党军事当局颁发《战争指导方针》,正式确定“以持久战为基本主旨,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敌人”的战略方针,以转换优劣形势,争取抗战胜利。为此,遂决定在平汉、津浦两线设立三道防线,以阵地战阻击日军进攻;并同时在上海开辟战场,迫使日军改变作战方向,避免侵华日军集中主力在华北与我决战。

1937年10月中旬的忻口、太原战役,国民党第二战区集中了第二、第六、第七、第十四、第二十二等5个集团军,34个师另13个旅,共约28万余人的兵力,在八路军的密切配合下,依托山地有利地形,与日军作战,歼敌2万余人,迟滞了日军沿同蒲路南犯,造成了华北有利局势。八·一三开始的淞沪抗战,国民党先后调集64个师70余万人的重兵,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顽强坚守阵地,抗击日军22万余人对上海的进攻。战役初始,国民党军对日军各据点发动多次围攻;战役中期,坚决抗击日军以重兵切断宁沪铁路,从西南方向封闭上海的企图,并以6个师(旅)对日军实施了大规模的反击。作战中,涌现了许多国民党爱国将领和广大士兵与敌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如在上海市苏州河北岸担任掩护任务的第八十八师第五二四团800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坚守四行仓库,连续抗击日军四昼夜的猛攻。毛泽东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将与“平型关”、“台儿庄”的勇士同列为“民族革命典型”。淞沪抗战前后阻击日军达三个月之久,毙伤日军6万余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法西斯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太原、上海失陷后,中日战争的主战场转移到以徐州为中心的黄淮地区。到1938年2月,国民党第五战区的防御地域,已缩小到以徐州为中心,南北与日军对峙的纵深仅隔200余公里。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采纳周恩来提出的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指导方针,采取“北攻南守”的战役部署,集中67个师(旅)计45万余人的兵力,从2月12日起,以两个集团军分别攻击济宁、邹县日军,歼敌数千人。3月中旬,日军第十师团沿津浦路南下,逼进台儿庄,企图从东北越过运河袭占徐州,国民党军一部在台儿庄拚死抵抗,随后组织7个师对当面之敌进行反击,歼灭日军2万余人,迫使日军放弃对台儿庄的攻击。4月中旬,徐州南北之日军采取南北对进,侧翼迂回的战法,对徐州展开猛攻,国民党军进行了顽强的抗击,在伤亡近20万人,力量不济的情况下,最后放弃了徐州,但也歼灭日军3万多人。

1938年6月l8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以初秋为期攻占武汉”的预备命令,同时集中了11个师团25万余人的兵力及大量飞机、舰艇,发动了对当时国民党军指挥中心——武汉的进攻,企图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尽快结束战争。为保卫武汉这个华中腹地及其水陆交通枢纽的大城市,国民党军以第五战区李宗仁、第九战区陈诚的部队共约14个集团军共124个步兵师、49余艘舰艇、700余架飞机,并在苏联援华志愿飞行大队的支援下,进行了武汉保卫战。国民党军在武汉地区坚守3个多月,毙伤日军2万余人。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国民党军共毙伤俘日军25万余人,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付出了重大牺牲,其正规军损失达104.4万余人。应该看到,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作战的广大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事迹,为粉碎日本军国主义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尽了最大的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使侵华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这也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国民党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官兵与日军英勇作战,中国大好河山就可能会很快全部被敌占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在开战不到40天的时间里就向德国投降,苏联在战争头5个月中失地千里,未能组织有效抵抗。而中国不仅没有投降,反而有效地组织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会战,重创日军,粉碎了日本法西斯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达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的。战争历史表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战略指导方略基本是成功的,其主导方面是应该肯定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指出,由于国民党军执行持久消耗战略,因而在战役指导上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方针,主要实行线式的防御阵地战,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否定运动战和游击战,作战样式呆板;战前没有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加之内部派系倾轧等各种利害关系的制约,从而使几次大的防御战役都最后被日军击破,尤其对于日军向河北、山东、晋南、豫北和南京,广州等地的进攻,未能组织有效抵抗,出现大溃败局面,国民党中央政府被迫迁都退守重庆,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在15个月内侵占华北、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占领中国大中小城市340余座,13个省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国民党军正面战场防线,由中国沿海向内地后退约700公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极大失利,蒋介石战略指导的失误难咎其责。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