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3)

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3)

三、1941年至1943年,是中国战场完全的战略相持阶段,其特点是军事上相持。日军作战重心逐渐由中国战场转移到南太平洋战场,对中国战场采取巩固占领区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方针,频繁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扫荡”、“清乡”,敌后战场开始独立承担抗击日军的重任,并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正面战场的作用开始下降到次要位置。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继续支援中国抗战,美、英为利用中国抗战遏制日本南进,转为支持中国抗战,德、意为利用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钳制美、英,则力促日本“南进”,并力劝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对日妥协和加入德、意、日军事同盟。在新的形势下,国民党蒋介石在日本诱降、德国劝降,苏、美、英支持中国抗战的形势下,执行既抗战又反共的两面政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则完全采取“保存实力,等待胜利”的方针,把中国抗战的胜利寄托在美英盟军身上,对抗日非常消极。这一阶段正面战场对日军的作战基本上采取“避战”、“应付”的态度,即敌来我挡,敌退我停,很少主动出击。

从1941年到1943年,正面战场进行的主要作战有豫南战役(1941年1月——2月)、上高战役(1941年3——4月)、中条山战役(1941年5——6月)、第二次长沙战役(1941年9月——l0月)、第三次长沙战役(1941年12月——1942年1月)、浙赣会战(1942年5月——9月)、鄂西战役(1943年5月——6月)和常德战役(1943年11月一12月)。这几次战役,是侵华日军为配合东南亚方面作战,切断中国东南交通线,摧毁美军在中国的空军基地,防止中国军队南下支援香港、缅甸的英军而发动的局部进攻,虽然上高战役(歼敌1.5万余人)和第三次长沙战役(歼敌6000余人)打得比较好,但没有一次是主动对日作战的,只是在对日军“避战”无奈的情况下,才进行有限抵抗。国民党军从1941年至1943年的三年伤亡总数(共计60.8万人)不及1940年一年之多(共计67.3万余人)。这一事实也清楚地说明国民党蒋介石对抗战的消极趋势。相反,在反共方面却很积极:1941年1月,国民党军第三战区调集7个多师8万余人的兵力,发动围歼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943年3月10日,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一书,首先从思想和舆论上掀起了反共逆流,并从6月开始先后调集第八战区5个集团军近50万人,扩大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准备分9路闪击延安。只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及时揭露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才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共战争阴谋。

此外,由于日本急欲尽快结束对华战争,对国民党蒋介石采取一打一拉的策略,以促成蒋介石、汪精卫合流,达到“以华治华”的企图。因而在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影响下,国民党内的“曲线救国”投降理论甚嚣尘上,导致国民党军先后有78万人投敌,其中将级军官67名,充当伪军,配合日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

特别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中国战场之敌后战场也已在华北、华中广大地区对日军实施大规模局部反攻的1944年,国民党军在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也称“一号作战”,国民党军称“豫湘桂会战”),除在衡阳抵抗了一个多月外,其余都迅即溃败。在此次持续8个月之久的战役中,国民党军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和洛阳、长沙、桂林等146个大小城市。这是国民党蒋介石消极抗日,优先反共政策的结果。这样的大溃退按理是不应出现的,因为l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已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不断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去增援,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已大大削弱,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已向日军转为普遍的局部反攻。

不过,国民政府为保证盟国援华军用物资的安全顺利入境,曾于1942年2月至6月以3个军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救出被困英军7000余人。1943年11月至l945年3月,又先后以8个军共22个师的兵力,在滇西、缅北地区与美军共同对日实施战略反攻作战,歼灭了日军第十八、五十六师团大部和击溃另两个师团各一部,毙伤日军4.8万余人,并收复了缅北的中心城市密支那,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缅北、滇西反攻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印、滇缅公路,打破了日军大本营妄想从西南封锁和进攻中国大后方的企图,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合作精神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这是正面战场在此阶段中唯一引以为荣,扬威异域的一次对日作战,应该充分肯定。但在全国其广大地区则没有出现正面战场反攻作战的行动。

综上所述,从1941年进入完全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除滇西、缅北的反攻作战,与美军配合比较积极外,正面战场基本上没有对日军采取主动的作战行动,而反共的军事磨擦却成上升、扩大趋势,先后发动2次反共高潮,尤以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为甚,蒋介石调集7个师8万余人的兵力围剿皖南新四军军部,使新四军伤亡9000余人。因此,从1941年以后,国民党军队的伤亡人数就逐年减少。1941年国民党军伤亡人数为28.2万余人,1942年为20.1万余人,1943年为12.5万余人,1944年为20.6万余人,1945年为14.3万余人(11)。国民党军在1941年至1945年5年的伤亡总数(计853,603人),不仅不及1937年至1938两年的伤亡数(1,084,379人),也比1939年至1940年两年的伤亡数(1,019,911人)少。这个下降趋势,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国民党在1941年后确实消极抗日的事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