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2)

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2)

二、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阶段,还不是完全的相持阶段。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在整体上抗战仍还比较积极努力。

以往的党史、军战史著作,几乎都认为,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敌后战场已上升为主战场了,正面战场降到次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研究必须立足历史事实。“马克思的方法首先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6)那么,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10月至1940年底这两年里,其“客观内容”是什么呢?

中共中央在l939年7月23日关于“目前战略形势的指示”中指出:“(一)敌在占领武汉广州后的政策,即以引诱中国投降为主,而以其军事行动配合其政治阴谋。……(二)因为敌在正面进攻比较沉静,而得出中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的结论是错误的。不仅中国的进步和力量的增加,还不足以抵御与停止敌人的前进,……日寇继续用军事进攻中国正面(西南、西北)与敌后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三)认为敌后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的主张,同样是没有根据的。……战役上的相持是可能的,也是有过的,但仅仅是暂时的局部的,即战役的相持,而不是全般中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也不是全般敌后抗战的战略相持阶段。(四)目前抗战的战略形势,仍旧是由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7)”。

周恩来在8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提纲中也指出:“目前的局势已经不完全是战争中敌之进攻,我之防御阶段,但也还不是有利于我之相持阶段的到来,而是由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8)

在此阶段,日本侵略中国的策略确实发生了较大变化,1938年11月至12月间,日本近卫内阁连续发表声明,改变过去“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的立场,转而采取以政治诱降促其屈服,军事上实行有限度的军事进攻或打击,促其崩溃的两手政策。但由于国民党政府仍继续坚持抗战,因此,侵华日军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国民党正面战场,还没有转移主要兵力到敌后战场上来。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的战役有:南昌会战(1939年3月-5月)、随枣会战(1939年5月)、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0月)、1939年冬季攻势(1939年11月-1940年3月)、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11月)、绥西作战(1939年12月-1940年4月)和枣宜会战(1940年5月-6月)等。这七次战役的规模都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广大地区,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万-10万人左右,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特别是1939年“冬季攻势”和绥西作战,都是国民党军主动对日军发起的进攻,国民党军统帅部先后调动10个战区132个师、9个独立旅,共100多万人投入对日作战;国民党军在枣宜会战中先后调集第五战区55个师40万人,抗击日军第十一军8个师团10万余人的进攻,它接近战略防御阶段四次大会战的规模。

我们还可以华中战场为例来说明,当时日本华中派遣军总兵力有11个师团另4个旅团,计第十一军7个师团和1个独立旅团负责武汉地区和九江附近的作战任务(9);另有中国派遣军直辖4个师团和3个独立旅团,负责长江中下游、宁沪杭广大地区的“治安”。日军第11军除以鄂豫边部分兵力对付我新四军鄂豫纵队外,其大部兵力仍继续对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作战。对华中敌后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约用5个师团的兵力,占其华中战场总兵力的38%。由此可见,从l938年11月到1940年下半年,日军华中派遣军还没有集中主要兵力对新四军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这是新四军等抗日武装能够得以大发展的客观条件。

国民党在武汉失守后,其政策亦发生了变化。在政治上加强了反共,如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秘密颁发《共党问题处置办法》等。但由于日军进攻的重点仍然对准正面战场,因而国民党的积极反共还无力并难于付诸于军事行动上,这在客观上逼迫国民党仍须用主要力量抵抗日军的进攻。在军事上,国民党在1938年底和1939年初,先后在湖南南岳、陕西武功两地召集军事会议,决定要“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转守为攻,转败为胜”。这是国民党军抗日还比较积极的表现。由于八路军和山西新军的发展,造成阎锡山的恐慌,阎军遂于1939年12月向山西新军和八路军发动进攻,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从全国范围来看,只局限于晋西南、晋东南地区,其规模也不大;从时间上说也比较短,到1940年2月基本结束。

从作战效果、战绩来看,正面战场也有不凡的表现,国民党军对日军的这些进攻,大多进行了较坚决抵抗。如1939年5月初,日军第十一军以3个师团以上的兵力,分由钟祥、京山间及应山、信阳间两个方向,向随县、枣阳一带发起进攻,国民党军调集26个师的兵力,于5月13日开始反攻,毙伤日军1.3万余人,迫敌仓皇溃退。是年9月,日军为巩固武汉,扩展外围,由赣北、鄂南、湖北三路进犯长沙,于9月底进至金井长寿街等地。国民党第九战区集中20余万兵力,在10月初对日军发动反攻,毙伤日军4.2万余人,终于打退了日军对长沙的第一次进攻。1939年11月,国民党军委会下令动用位于桂林以北的战略预备队,对广西南宁以北昆仑关的日军实施反攻。从12月18日起,国民党以5个集团军25个师共15万余人的兵力,在空军掩护下,分三路向南宁发动反攻,置主力14个师于南宁东北昆仑关方向,经十余日激战,国民党军于12月31日收复昆仑关。至1940年2月,国民党军再度向增援之日军发起攻击,日军终因战力不支,全部撤返南宁及邕江以南地区。同年11月,日军沿桂越公路侵占越南北方,全部退出了桂南。

1940年5月,华中日军为防止豫南、鄂北之国民党军攻击武汉,调集5个师团约10万人的兵力,分由信阳、随县、钟祥等地出动,向枣阳地区实施合击。6月初,日军又以2个师团由襄阳转兵南下,以另一师团由钟祥以南强渡汉水,两路相互策应向宜昌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随即先后发起反击,第六战区部队曾一度攻入宜昌,第六战区部队先后克复襄阳(国民党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指挥战役中壮烈牺牲),进至荆门、当阳、钟祥一带与日军形成对峙。枣宜战役,国民党军共毙伤日军4.5万余人。1939年“冬季攻势”作战共毙伤日军1万余人,给予日军一定打击。

总之,正面战场在1939至1940年的两年里,对日军的进攻仍进行了较为坚决的抵抗,因而给日军较大打击,共毙俘日军26.3万余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万余人的重大伤亡(10),与1937年至1938年两年的伤亡人数大体相等,这也是国民党在这一阶段抗战较为积极的一个突出表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