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增强战略投送力作为人民战争的制胜依托
抗战时期,山高水险、交通落后制约着西南地区对全国抗战的支援。为了改善运输投送条件,西南地区千百万民工拼命奋战、挑灯夜战,抢修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这些基础设施把西南地区和全国各个抗日战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提供了必要条件。
抗战时期,四川地区抢修了川陕、川黔、川湘、川滇公路,云南地区抢修了滇缅、中印等公路和滇缅铁路、叙昆铁路,贵州地区抢修了滇黔、川黔、湘黔等公路,云南新建扩建机场28个,四川成都有4个轰炸机场和5个战斗机场。为了修建滇缅公路,铺就抗战交通大动脉,20多万民工自带口粮、夜宿窝棚,饱受瘴痢疟疾折磨,特别是在日军100余架飞机沿线狂轰滥炸的情况下冒死抢修,近3000人献出生命,仅用8个月就修通了近1000公里公路。为了打造驼峰航线,开辟抗战空中大通道,8万多人投入昼夜地勤保障,运送物资85万吨、人员33000余人。这昭示我们,必须把增强战略投送力作为人民战争的制胜依托。
战略投送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掌握和保持军队行动自由权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军事行动的进程和结局。人民战争在战略投送上有赖于广大民众参与,广泛使用民用资源。随着我国国家利益不断拓展、参与国际事务不断增多,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要实现传统国土疆域观向全维疆域观转变、屯兵驻防区域防守型向兵力投送全域防守型转变,适应“急时应急、战时应战”重大军事行动需要。这就要求以全球视野重视战略投送,大力发展战略投送力量。要以民用资源保障战略投送,把握经济和国防双重属性,建立军民一体化国家交通运输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军地运力统一指挥管理体制机制。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和大型民用车辆、飞机、船舶等运载工具要充分考虑军事需求,充分挖掘民用运输潜力,做到寓军于民、军民兼容、平战两用。同时,军队自身要有一支规模适度的战略投送专业部队,加大战略运输装备研发力度,加快运输保障部队建设步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