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简政放权有效地激发了企业和市场活力。简政放权的目的就是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企业活力的“乘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政府向市场“乱伸手”以及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行政化等“顽疾”,为市场松了绑,为企业添了力,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2013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2014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
简政放权明显释放了社会创造力,有利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行政审批改革激发了群众包括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一份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卷调查显示,2013年以来,大学生创业的企业中,约有85%在第三产业,75%位于地级市以下地区。创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就业,2014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全国范围的就业不降反增,城镇新增1322万个就业岗位。
简政放权推动了放管结合,提高了政府的市场监管能力。某种程度上说,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是政府改革的一体两面。从简政放权的实际情况看,从上到下还都存在着“会批不会管”、“对审批很留恋、对监管很迷茫”的问题,影响了政府的市场监管能力。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把“管”这篇文章做好,切实加强监管。因此,简政放权坚持“放管结合”,出台了若干加强市场监管的文件政策,如《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企业信息公开条例》等,加大了市场监管的力度。
简政放权推动了各级政府转职能、转作风,促进了廉洁政府建设,为市场和社会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通过简政放权,政府减少了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预,把精力放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行政审批是政府腐败和不正之风的高发频发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地减少了政府设租寻租的机会与土壤。特别是在地方政府层面,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拉近了,政府的公信力提高了。相关调查问卷分析表明,90%以上的受访企业认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益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简政放权需进一步啃“硬骨头”
但是简政放权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与难题。如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剩下的需要取消下放的审批项目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过大、监管短板突出、中介组织管理失范等。但这些也都是简政放权必须解决好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结构调整重要性日益彰显的形势下,进一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对于换取企业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中国经济稳中求进尤为重要。
第一,进一步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虽然取消下放的预定目标已经提前超额完成,但越到后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含金量越高,涉及的利益可能会更大,取消和下放的任务也就越艰巨。目前国务院各部门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都已经向社会公布,一方面要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要在评估基础上继续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减少和规范前置性审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政府组织的评比达标表彰评估活动等,特别是要取消那些对社会投资创业影响大、含金量高的事项。同时,要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确需保留的通过法定程序调整为行政许可,其余一律废止,堵住这个“偏门”,消除审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带”。《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地方政府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