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局部侵略战争逐步演变升级为各大国普遍参与的全面战争,最终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伤亡总人数90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给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沉重灾难。今天我们不禁要问,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0多年后再燃战火?一场局部战争为什么会走向全面战争?一些历史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
德意日重蹈西方大国崛起的战争之路
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逐渐连成一体,西方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往往通过战争和扩张的方式来获取资源,以此支撑自身的快速发展。这是一条弱肉强食、血与火的发展道路,不仅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同时也使得西方大国间的矛盾不断深化。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必然逻辑。
进入20世纪,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这一逻辑进一步深化,西方后起大国对现状的不满与西方传统大国对霸权的护持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这就使世界性的大战具备了极大的可能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就是一个明证,在新兴力量与传统力量的碰撞中,德国与英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对战争的反思并没有从根本上切断这一逻辑,反而在传统的思维下、战争的惯性下将其推到另一个巅峰,新的世界大战因此在所难免。
德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战后在道威斯计划和外国资本的支持下,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至20年代末,德国年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越英法,位居世界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大国深陷欧战无暇东顾之机,全力向亚太地区扩张,攫取了巨大的战略利益,工业生产总值增长4倍,对外贸易增长3倍以上,并由战前的债务国转变为战后的债权国。总体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迅速崛起,国家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跻身于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经济实力的增强直接带动了法西斯国家的军备扩张。1930年,德国军队和半军事部队已达374000人。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相继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集中全部人力、物力、财力为扩军备战服务。这种结构性的变化点燃了法西斯国家战争的火焰,特别是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局部战争又带来了巨大的扩张收益,使他们逐步具备了打大战的条件,最终使其走上了同英法苏美等大国全面对抗的战争道路。
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陷入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危机使世界经济深度衰退,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25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1700亿美元的损失。危机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急剧下降,大量商品积压,金融机构崩溃,贸易额大幅下降,工商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急剧攀升。
危机也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深化,争夺国际市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愈演愈烈。为了摆脱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转移矛盾、转嫁危机,将关注点放在国外市场的争夺上,以倾销方式不断扩大商品的海外销售,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货币战,之后又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集团”的斗争。在这场激烈的争夺中,英法美等老牌国家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国内市场更为狭小、对国际市场更为渴望的德意日在经济上却无法与他们对抗,在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的地位。与此同时,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德日的国内矛盾,客观上为两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创造了条件。总的来看,危机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军事矛盾的深化。继意大利之后,德日两国又明确选择了法西斯道路,加紧扩军备战,决心用战争的方式来夺取殖民地和世界市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