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战争为何演变成世界大战(2)

局部战争为何演变成世界大战(2)

——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教训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加速了战争的全面爆发

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和扩张,英法美等西方主要大国非但没有挺身而出,反而采取了明哲保身、处处退让的绥靖政策,极大地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气焰,对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起到了加速剂的作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英美等国出于想利用日本反苏、压制中国革命力量等目的,对日本侵华行径采取了姑息养奸的纵容政策。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无视中国核心利益明确表示,“事件不是政府间而是地方局部冲突,不适用于国际公约”。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对中国政府提出的申诉也只是通过了一个决议,要求中日双方停止一切冲突,并且把中国东北划为“非武装区”,由“国际共管”。这实际上是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行为的纵容和偏袒,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但是,英美法等西方大国继续采取绥靖政策,不愿制裁日本,只是重申《九国公约》,对侵略者和被略侵者不加区别,要求双方停止战争行动,致使日本法西斯侵略更加猖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并在英法的实际纵容下得手。1936年3月,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同时宣布废除《洛伽诺公约》。对于希特勒公然撕毁《凡尔赛和约》和《洛伽诺公约》,法国按兵不动,英国也不愿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制裁措施。这不仅使得希特勒这一冒险军事行动获得成功,同时也让他摸清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底牌,导致日后德国的侵略扩张更加肆无忌惮。1936年7月,西班牙法西斯首领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德意法西斯借口反对“共产主义威胁”,出兵干涉西班牙内政。英法对此却采取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美国也宣称在冲突中保持“中立”。最终,促使德意迅速靠近,签署《柏林协定》,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938年3月,在英法的继续纵容下,德国不费一枪一弹吞并奥地利,奥地利沦为德国的一个“省”。奥地利是英法的盟友,对此英法两国虽然表面上提出了抗议照会,但实际上4月初英法美就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侵略,分别撤销使馆,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1938年9月,德国陈兵捷德边境,将侵略的黑手伸向捷克斯洛伐克。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召开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慕尼黑会议。会议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从10月1日开始10天内,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协定》将纵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加速了欧洲战争的爆发。

稳定合理的国际秩序是制止世界性大战的重要保障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格局,德国战败,奥匈帝国解体,英国、法国虽是战胜国但受到较大削弱,美国、日本开始崛起。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得以确立和发展。这一体系的实质是稳定重新瓜分世界后的新秩序,只是暂时维持了大国间的相对平衡,不仅没有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反而造成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产生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因此,这个体系本身就是不稳定、不合理的,不能确保战后和平,只能导致体系内部与外部的矛盾激化升级。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在与战争主义的碰撞中,最终天平倒向战争一端的重要原因。另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还有一个功能是压制俄国十月革命后兴起的革命浪潮。西方大国希望通过这个体系反对苏联、反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从而导致进入局部战争阶段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迟迟没有形成,客观上加快了德意日法西斯发动全面战争的步伐。

当今世界,国际和地区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最强劲的时代发展潮流。但是,这个世界仍不安宁,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