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2月,日本移民政策的“最高宝典”——《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出台,这是为实现《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的具体移民政策的决定版。该要纲中的基本方针称:“开拓政策作为重要国策,为建设东亚新秩序,以培养和确立道义上的新大陆政策据点为目标,特别是以日本内地人开拓农民为核心,谋求各种开拓民同原住民等之和谐,使达到民族协和之完成,国防力量之增强及产业之振兴,并以有利农村之更生发展为目标。”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8月,日本关东军在苏联红军打击下仓皇溃退,一些移民被抛弃,在战乱中伤亡惨重。大部分人在战后被中国政府遣返,一部分无力回家者被中国人收养。据不完全统计,自在“爱川村”开始移民实验至战败投降30年间,日本共向中国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
“开拓团”:日本侵华的“活人碉堡”
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本尾寿造在《对满农业移民会议的开会辞》将“开拓团”的意义概括为:“第一、成为满洲国构成的要素——五族协合的关键;第二、确保大和民族对东亚应有正规发展;第三、有助于解决日本国内社会问题;第四、保证国防的安全和巩固”。由此可见,“开拓团”主要是从军事和资源等方面在日本侵华过程中提供支援方面发生作用。日本治安部参谋司在《从治安看日本农业移民》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日本农业移民是在高度的军事意义下进行的……移民政策的军事意义占主要地位,另一方面是在对经济可能性尝试意义之下所实施的。”“开拓团”的军事目的在于“作为确立和维持满洲国治安的协助者。”因此,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重要河流沿岸地域、铁路沿线,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此外,“开拓团”还作为对苏防御、作战上的军事辅助者,在苏满边境附近作为“活人碉堡”配置,一旦有事,即担负关东军后备兵力的任务。1942年,日本开拓总局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的目标,在《开拓实践训》中提出为确保“开拓战争取胜”的五条践训:“1、吐露真情;2、不失时机;3、计划必行;4、发挥开拓精神;5、全员成为火团。”这也就是说,“开拓团”要“全员成为火团”,尽力“开拓报国”。在经济方面,“开拓团”主要是对中国东北的土地和资源进行掠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