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失的“金饭碗”看社会的发展变迁

从消失的“金饭碗”看社会的发展变迁

收购员、BP机寻呼员、话务员、钢笔修理师……这些一度工资高、有技术含量、受人尊敬的“金饭碗”,如今在产业调整、技术升级的情况下,渐渐走向没落。7月底,历时五年,七易其稿,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终于出炉。《大典》取消了许多传统职业,也增加了不少新职业。(8月27日《现代快报》)

那些《大典》中已经被取消的传统职业,在它们所处的那个年代,很多都曾经是十分热门抢手。而它们现在的消失,基本意味着一去不复返,很难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想来还真令人感概。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职业却是第一次入选《大典》,比如时下寻常可见的快递行业,这在十多年前可是十分少见的。

有的职业消失了,有的职业诞生了,但不管是消失的还是诞生的,其背后共同反映出来的,都是这个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其中尤以社会进步为主。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现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来说,对“BP机寻呼员”这个职业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那时候人们联系主要就靠BP机,而使用BP机就要先通过寻呼台的寻呼员去呼叫自己想要找的人。但是随着手机的出现,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中转呼叫”这一功能,而是可以直接和对方进行通话,则“BP机寻呼员”这一职业,自然也就消失了。

以手机代替“BP机”这当然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体现,代表着效率和便捷,肯定没有谁还会去留恋通讯领域的“BP机时代”。而在其他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主流或者说大趋势,都是更先进、更科学、更快速、更便捷的东西取代以前的东西,那么围绕着这些产品或服务的职业,自然也就出现了更替、淘汰和变化。尽管从情感上而言我们对一些职业的消失会感到有些失落,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这些职业的消失却都是我们所乐见的。

当然了,还有一些职业,只能用式微来形容,但是却无法用消失来描述,而且它们也不能真的完全消失,这背后体现出来的,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和一个国家民众的生活习惯有关,和社会风气有关。比如修鞋匠这一职业,过去物质匮乏,人们在穿衣穿鞋上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尽管有勤俭节约的意味,但主要还是经济不发达,物质匮乏状态下的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人们不需要再一件衣服,一双鞋子穿十几年,但传统的勤俭节约的精神和意识却不能丢,这也就意味着修鞋匠这一职业,仍旧为社会所需要,也理应继续存在下去。

还有一些职业,虽然小众化、边缘化,但它们的存在却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往往和民族、民俗以及民间文化的传承有关系。比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他们所制造的物件,所练习的技艺,对大众来说都很陌生,但是这些职业的存在,却意味着一种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延续与传承,所以不但不应该消失,反而会得到国家专门的保护。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