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流氓软件”乱象由来已久,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随着“静默安装”等技术手段的进化,流氓软件的隐匿性、存活率又获得了极大提升。然而与此同时,全社会似乎仍未能找到合适的应对之策。按照通常理解,流氓软件所以肆虐,根源乃在于其本身能够攫取利益。比如说,吸取资费、恶意扣费、倒卖隐私等等。但是,最新的调查显示,如今流氓软件的盈利模式,已经趋于多元化和链条化:不少软件厂商、职业推广人,竟会付费给某些“流氓软件”,继而运用其强制下载功能,来拉升相关软件的装机量。
流氓软件,早已不只是流氓而已。它们业已成为某种“上下相蒙”产业骗局的重要一环。在这一骗局中,流氓软件负责强迫用户不断下载多余的软件;而由此所增加的“无效装机量”,又会反过来变成相关软件产商骗取广告投放和投资人出资的“耀眼成绩单”。可以说,这是一场自上而下、分工协作的连环骗局。终端的消费者,与上游的资本力量,乃是其中最为明显的受害者。
现如今,又被媒体揭发。甚至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倘若再不治理,恐怕怎么也说不过去,重要的是,“流氓软件”已经肆无忌惮,再这样下去越发难以收场。可是,怎么治理是讲究技术含量的。在这方面,治理垃圾短信已经积累了宝贵经验,不妨拿来一用。
法治才是维权的根本保障。顺应民意,相关部门应尽快对“流氓软件”的技术构成和表现形式、范围等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以完善立法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不仅要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投诉机制,更要依法处理那些流氓软件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倡导行业自律,把不良企业和个人拉进“黑名单”示众,使“流氓软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处藏身。
“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曾用来讽刺明代大奸臣严嵩,严嵩最后真如民谣所唱,落得惨淡结局。今日,只要国家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法治,强化对网络的监管和治理,“流氓软件”等网络毒瘤必然失去生存的空间,必定横行不起来,也流氓不起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