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2)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2)

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导向问题是根本问题,关乎事业成败,关乎阵地得失,关乎人心向背。做好文艺工作,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创作什么、反映什么、提供什么的问题上做到旗帜鲜明。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当前,全国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结合制定“十三五”规划,积极实施精品创作计划,认真谋划未来5年的艺术创作,集中优势资源,向重点题材、重点项目、重大活动倾斜,重点扶持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现实题材创作。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入生活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文艺界的优秀传统,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与深入生活紧密相连。文化部今年将组织直属艺术单位150批次艺术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风创作、结对帮扶、慰问演出等活动。各地也纷纷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广西、河南、湖南等省区已经出台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让文艺工作者真正下得去,使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身贴身、心贴心。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广大人民群众火热的现实生活,迫切需要一大批现实题材的作品来反映、记录、描绘,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直面社会生活,关注民生民情,讲好中国故事,表现新的领域、新的人物,实现现实题材创作的新突破,文艺才有生命力,才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扛鼎之作,才能攀登艺术“高峰”。

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写人民、演人民、演给人民看是文艺工作的职责所在。2015年,文化部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评奖机制,压缩60%以上的奖项,扭转以评奖为“指挥棒”的不良倾向,建立获奖作品跟踪考核机制,推动获奖作品“走下去”,到基层为人民多演出、常演出。同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牢牢把握文艺批评的导向和标准,对各种不良艺术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