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 实现民族复兴(2)

铭记抗战历史 实现民族复兴(2)

正是看到了差距,才有了改革和超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运行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并逐步通过改革,实现了大多数国内资源和要素的无障碍流动,为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

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经济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们的认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又到了一个需要全面深入改革的阶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把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此更好地保障我们的制度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更好地发挥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下一阶段中国发展保驾护航。

再次,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虽然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在日本历代政要那里也说得上是 “历史悠久”了,但是直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在清廷的眼里也不过是个蕞尔小国,为什么日本能够用几十年的时间发展起来,打赢了甲午战争,进而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面发动侵略战争呢?改革,明治维新;开放,成功地向西方学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日本式的“改革开放”,使得日本做好了全面引进的准备,也正是日本式的 “改革开放”,使得日本在其后数十年乃至一百多年,实现了既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日本传统文化,又有效引进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科学、技术、治理制度,为日本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反观同时期的中国,修一条铁路怕动了龙脉;搞一个洋务运动,伴随的是贪污横行。上行下效,上下勾结。不到天要塌下来,甚至是天真的塌下来了,也绝不肯动一下既得利益集团(清朝时是满蒙贵族,民国时是军阀、买办和大地主)一丝利益。这样的情况,怎么能发展起经济,怎么能建立起先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其结果只能是从1830年的世界经济总量第一,波浪式地下降到1949年前的30名以后;其结果是国将不国,几乎亡于日本。

所幸中国自强之气犹在,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中国的伟大复兴,勇于抛头颅洒热血,勇于苦心钻研,终于开创了新中国,实现了对旧中国的全面改造;从1978年始,又进行了被称为 “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中国新生了,凤凰涅槃了。中国经济总量从1949年前的30名之后,不断提升,1970年是第13名,1995年第7名,2010年以来是第2名;人均可预期寿命也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了2014年的75岁。我们可以预期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仍然会自强不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