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①胡德坤:《中日战争史》,1988年,第33页。
②同注1。
③《申报》,1931年9月21日。
④同注3。
⑤《申报》,1931年9月22日。
⑥《大公报》,1931年12月5日。
⑦《时事月报》,1932年,第6卷,第4期。
⑧《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第70页。
⑨ 《申报》,1932年5月25日。
⑩《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2辑,第29册。
⑾.《大公报》,1931年12月14日。
⑿.《国闻周报》,第9卷,第4期。
⒀.同注9。
⒁.《申报》,1932年6月30日。
⒂.《申报》,1932年4月12日。
⒃ 《独立评论》,第6期,1932年5月26日。
⒄《申报》,1932年7月2日。
⒅同注10。
⒆《大公报》,1932年1月21日。
⒇胡汉民:《什么是我们的生路》,《三民主义月刊》,第1卷,第3期。
(21)《蔡元培传》,第362页。
(22)《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第216页。
(23)《“清共以前绝不言抗日”》,天津《益世报》,1933年4月12 日。
(24) 《申报》,1933年4月30日。
(25)《“清共以前绝不言抗日”》,天津《益世报》,1933年4月12日。
(26).《申报》,1932年7月5日。
(27).转引自邱钱牧:《九一八后民族资产阶级的转变》,《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28).胡德坤:《中日战争史》,1988年,第92页。
(29).王健民:《中国共产党史稿》,第3篇,第71-72页。
(30)《如何结束共乱》,《大公报》,1933年4月3日。
(31)《如何结束共乱》,《大公报》,1933年4月3日。
(32)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从“九一八”到“七七”国民党的投降政策与人民的抗战运动》,第25页。(33)《中央周报》,1931年11月16日,第180期。
(34)《申报》,1931年11月14日。
(35)《大公报》,1931年11月20日,同年11月25日。
(36)转引自王宣仁:《国民党对日政策转变的主观因素》,《湘潭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37)《革命文献》,第35辑,1286页。
(38)《西安事变研究》,第57页,1988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