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并不“虚无”

历史虚无主义并不“虚无”

编者按:今年第7期《红旗文稿》刊发了梁柱教授题为《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历史清醒》的文章,却被个别人不讲真相地恶意篡改为《盲目追求真相不讲立场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传递文章中并不存在的观点,然后在微博上传播,引来大量网友关注,任志强、崔永元等大V转发了该微博,引起不少网民误解和误读。关于对历史的态度,我们一定要保持对历史的清醒,敢于抵制和批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本网特刊发王志民教授文章,以助读者澄清认识,明辨是非。

历史虚无主义曾经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几度较量后黯然失色,日渐式微。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又沉渣泛起,有抬头蔓延趋势,不仅在学术界暗流涌动,时隐时现,而且开始将其主战场从学术领域向互联网及新媒体等领域扩展。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虚无”,具体表现为“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通过借古喻今的形式实现其政治诉求,否定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实现全盘西化。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和错误倾向,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认识其危害,以科学的历史观给予有力回击。

一、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不“虚无”。虚无主义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的德国思想界,形成背景是德国作为后发国家面对英、法等国工业化成功的无奈而要选择新出路,其价值目标是试图用唯心主义世界观改变德国的落后状况。这一时期的德国思想家从雅各比、费希特、黑格尔、施蒂纳、尼采到海德格尔都认为宗教的存在是德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施蒂纳否定一切神灵的“无”和尼采的“上帝已死”,均是虚无主义的经典表述。历史虚无主义传入俄国后,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通过小说的形式将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明确展现出来。屠格涅夫不仅否定艺术和宗教的存在价值,而且要彻底摧毁俄罗斯传统价值和传统秩序。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就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五四前后,陈独秀曾经批判了“俄国的虚无主义和德国的形而上的哲学”,在其发表的《虚无主义》一文中写道:“可怜许多思想幼稚的青年,以为非到一切否定的虚无主义,不能算最高尚最彻底。……我敢说虚无思想,是中国多年的病根,是现时思想界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者又提出“全盘西化”、“充分世界化”。自此,历史虚无主义便一直与全盘西化如影随形,形影相吊,一直延续到今天。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历史虚无主义随之失去影响。20世纪9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历史虚无主义提出“告别革命”之说,而再度兴起。

近年来,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需要新的理论探索,历史虚无主义者再次死灰复燃,政治上,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共产主义渺茫论”,将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奉为“人间正道”;经济上,用新自由主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文化上,主张全盘西化,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对立。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以历史研究为名,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视角断章取义地挖掘历史的支流问题,甚至虚构历史事实,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披着学术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更具迷惑性。无论对历史虚无主义追根溯源,还是对其现实表现深入分析,都说明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学术范畴的问题,它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