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要回顾一下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特点。
首先,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创建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它的前身是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义勇军等。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军进行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东北抗战的中坚力量,东北也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任务发生了巨大的新的变化。7月25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部,也就是杨靖宇为总指挥的第一路军总指挥部发布了《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号召东北同胞要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则,为恢复中国人之东北而战。8月20日,杨靖宇将军亲自署名发布公告,揭露日本企图侵吞中国的野心。自1937年10月,东北抗联三路军已发展到3万余人,抗日游击区达70多个县,形成了南满、北满、吉东,三大东北抗联游击区。
1937年之后,日本侵略者不断向东北地区增兵,东北抗联面临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作战条件。但是东北抗联仍然频频出击,袭击日军基地,扰乱日军的后方基地,积极配合关内的抗日部队。抗日联军的卓越斗争给关内抗日力量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持,中共中央始终高度关注东北抗联在东北地区的作战和他们的巨大贡献。1938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发给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和东北同胞的致敬电中,称颂东北抗联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39年,由于日本关东军对抗日联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讨伐和严密的经济封锁(日军主要封锁了粮食、交通和人民群众与东北抗联的联系),导致东北抗联的活动区日益缩小,部队大部分被迫转移到深山密林、冰天雪地、缺衣少食的地区,抗日联军备受饥寒交迫之苦。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又不断地扩大游击区。但是敌人是强大的,第一、第二、第三路军先后遭到巨大的损失,南满、北满和吉东三个省委当时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其中,第一路军杨靖宇率400余人转战数月。1940年2月,杨靖宇等遭到了日军的重重包围,最后奋战至孤身一人,壮烈牺牲。由于日伪军不断加强殖民统治和疯狂讨伐,再加上东北抗联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没有有力的后勤支持,回旋余地日益缩小,到1940年左右,东北抗联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同意的情况下,他们决定:第一,分散活动;第二,少部分由周保中、李兆麟等率领进入苏联进行修整,保存实力。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部分东北抗日联军也随苏军回到祖国参加解放斗争,向日本关东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8月9日,毛泽东同志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在东北抗联前期大量的侦查和交通向导等各方面的配合下,苏联红军发起了远东战役,歼灭了大量的日本关东军,迫使日本关东军在8月30日宣布投降。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但是在东北边界的日军关东军的守卫部队一直到8月30号才最终投降。在抗战史上,一般把东宁要塞日军宣布投降称为中国抗战史上的最后一战,也有人把东宁要塞日本投降称为二战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一战。抗联为东北地区的解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北抗联在历史中的地位有这么几大特点。第一个特点,东北抗联是最早举起反侵略大旗的抗日武装力量。我们知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在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情况下,广大爱国官兵和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旗帜,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东北抗联在南起长白山,北至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是我们东北抗联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历史特点。
在中国人民14年的抗日战争史上,东北抗日联军是唯一一支有明确的抗日名称的武装力量。当然,抗日武装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那么东北抗日联军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具有明确的抗日名称的武装力量。毛泽东同志在1934年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二次大会上指出,“东三省几十万义勇军的奋斗是全国革命民众的反帝运动”,“东北和吉东的抗日游击战争,正在回答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这是毛泽东在1937年的讲话。可以说,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东北抗联坚决的抗日斗争,才迎来了“九一八”之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
那么国际学术界也基本上把1931年“九一八”视作二次大战的起点。比如,美国著名的记者斯诺就曾经在他的书中写过,1931年的满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开始。200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由此可见,东北抗联最早在东北举起了反侵略大旗,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个特点,就是东北抗联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我们知道日本早在明治维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之后,就开始逐步把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东北。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战略企图是先占领东北,然后占领全中国。因此,按照日本帝国主义的设计,“九一八”之后,日本把中国东北地区首先定义为它侵略全中国的后勤基地、工业基地、军事基地。但是由于抗日联军和大多数抗日武装力量的反击,日本并没有完全如愿以偿地实现它的战略规划。同时,为了确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和控制,日军还不断向东北大量增派兵力。自1937年7月初,日本在东北的关东军总兵力达到11万人,伪满军也有11万人。到1938年下半年,日本进一步增加关东军的人数。可见,由于东北抗联的积极抗战,牵制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迫使日军调动兵力,分散驻守各地,导致日本无法抽调更多的兵力入侵关内,从而阻止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进程,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毛泽东同志对东北抗联有力地配合全国抗战曾经有过高度的评价。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毛泽东指出,东三省的游击战争,在全国抗战未起来以前当然不发生配合问题,但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第三个特点,东北抗联粉碎了日本“北攻南下”的战略规划。我们反复强调,东北抗联是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展联合作战的有生力量。“九一八”事变之后,短短的时间内,东北全境落入日本的统治之下,但这并不是日本侵略的最终目标。按照日本的规划,关东军实际上是日军的重要战略预备队,日本是想以中国东北作为基地和跳板,进而扩大到远东和整个太平洋地区,最终实现其称霸亚洲的野心。由于东北抗联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英勇作战,不仅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关东军的战争势力,也长期牵制了日本大部分的陆军和海军,使日本关东军疲于应付袭扰,使其既不能集中兵力北进侵略苏联,又不能向南调兵到太平洋对英美作战,使其难以达到当初“北攻南下”的战略规划,也粉碎了德意日法西斯全球战略的实现。按照日伪的统计数字,整个东北抗战期间,东北抗联和日伪军发生大小战斗66000多次,东北抗联消灭日伪军18万人,牵制了数十万关东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东北抗联的游击战争不仅有力地配合了全中国的抗战,也粉碎了日本在1936年8月7日制定的日本陆军“北攻南下”的战略规划,为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第四个特点,东北抗联为苏联红军反攻东北起到了先锋作用。我们知道从1940年,东北抗联余部退入苏联境内进行五年多的修整训练期间,他们始终没有停止对日作战,这主要体现在游击战和侦查等方面。在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发动远东战役之前,抗联就派遣20多个小分队,乘苏军的飞机空降到东北各地,为苏联红军执行侦查向导任务。在苏联红军发起远东战役的大反攻后,东北抗联的各派遣的小分队也迅速向日军发起了进攻,有力地配合了苏联红军的远东战役,加速了苏联红军取得反攻东北胜利的历史进程。因此在远东战役结束后,当时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向东北抗联教导旅发来贺电称,“第88旅英勇的中国战士们,感谢你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情报,为我们远东军进攻中国东北起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日本关东军戒备森严的要塞、筑垒地区所进行的侦察、营救活动,高度体现了中国战士的优秀品格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第四个特点,东北抗联给我们今天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抗联精神。我们知道东北抗联的抗日战场与关内战场有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关内战场是由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等为主体的敌后战场组成的,正面战场由国民政府国民党军队支撑,敌后战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承担抗日主要任务,但是在东北战场,不论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几乎都是东北抗联孤悬敌后的独自作战,没有任何的物资支援。在缺乏粮食、环境严寒、缺少武器弹药的条件下,他们仍然跟强大的日本关东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搏斗。在1931年至1945年这14年异常艰苦的斗争中,以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等为代表的东北抗联,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千上万的抗联战士用血肉之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践行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为祖国而战的爱国情怀。因此,东北抗联以及这些英雄人物留下来的东北抗联精神是我们今天必须要认真学习、永远贯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文明财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激励我们不断进取的核心动力。
那么我们知道,抗联的这批英雄他们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比如杨靖宇,他牺牲的时候仅仅35岁,赵尚志被叛徒杀害牺牲时也仅仅36岁,女烈士赵一曼当时担任团政委,被日军俘虏,严刑拷打、坚强不屈,最后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之下,她年仅31岁。还有东北抗联最典型的一个战例就是“八女投江”。1938年10月,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在与日军作战的过程中,以23岁的女指导员冷云为首的八名抗联女战士,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在与日军作战中被日军包围。团指导员冷云只有23岁,最小的战士王惠民13岁。这八名女战士面对日军的围攻,坚决不投降,在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后,八个人手拉着手唱着《国际歌》跳入了乌斯浑河。解放以后,她们的英勇事迹曾被拍作电影《中华儿女》。所以东北抗联这批英雄留下来的东北抗联精神是值得我们或者说是我们必须要学习、领会和纪念的。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东北抗日联军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年度,东北各地纷纷增建、扩建、新建有关东北抗联的纪念馆、纪念设施、抗日遗址,包括八月份刚刚在牡丹江建立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牵头的中国抗联研究中心。近几年,还成立了有关日本侵略战争罪行研究的东宁要塞博物馆、88旅纪念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史料的开拓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习近平同志在今年7月份的重要讲话中讲过,要加强对抗战的历史研究,就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第五个特点,东北抗联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发展壮大和取得胜利的。在东北抗联的反日斗争过程中,由于敌人的封锁、战争的特殊性,东北抗联一度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络,但是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始终关注东北抗联,东北抗联也始终主动接受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1938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指导全国抗战著名的《论持久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了全国抗战爆发以来的形势,客观论证了中日双方有利的和不利的条件,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对于抗日战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于指导抗日战争、取得战争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持久战》传到东北以后,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领积极学习,用毛主席对抗日战争的指示,鼓励、鼓舞和教育广大的东北抗联战士。杨靖宇讲,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重要报道已经传到我们东北,毛泽东同志分析了全国抗战的形势,还提到我们东北农民参加抗日武装斗争。毛泽东同志说,如果全国农民也都像这样组织起来就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24小时,使之疲于奔命。他鼓励大家,当前我们面前的困难是很大的,但是我们能够战胜它,现在不是日本军队包围着我们,而是日本军队被中国人包围着。他们跑不掉了,一定要完蛋。这是杨靖宇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对东北抗联发表的一段话。
曾经按照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指示,指导东北抗联斗争,也是东北抗日斗争一个重要的领导人——杨松,后来到了延安担任中宣部副部长。他在致东北抗日将领周保中等人的信件中就指出,“抗日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已经到达了陕甘,并与最近东渡黄河而至山西省腹地;北出长城而向内蒙绥远进展,这么一来,红军日益接近到与日寇及‘满洲国’军队直接冲突的时期了,并且,使全国各阶级民众,日益相信红军是抗日救国的军队。这些变动,对于东北抗日游击运动有很大的好的政治影响”。也就是说,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壮大,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力量的变化是密切关联的。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东北抗联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党内的各种文件,积极拥护党中央,拥护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七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国生死存亡的一切指示和反日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任务和策略,拥护党的主张和路线。东北抗联将士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共合作是全中华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和枢纽。东北抗联积极学习领会理解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指示,对队伍的发展壮大和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的保障。
东北抗联和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东北的党组织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党中央对于东北抗联、东北游击战争的具体指示,但东北抗联以及东北党组织坚持认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群体委员以毛泽东同志为授命,也就是他们认为首先要拥护领导抗日救国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朱德将军,实现反攻,驱逐日寇出中国,收复东北各地。
1937年,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共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文件传到东北后,东北抗联以这个文件为指导,布置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工作。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后来回忆到,当他们看到这份党中央《告全党同志书》时,周保中认为东北抗联应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巩固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毛泽东将援助东北抗日联军,破坏敌人后方,作为全国抗日军事总动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东北抗联的广大将士通过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中所讲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整个局势,他们坚信,不久,日寇将被完全消灭。东北抗日联军一个著名的将领周保中,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到晚年始终坚持做日记的习惯。周保中日记已经被公开出版过。在日记中,他对整个东北抗联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各项有关抗日战争的指示都有详细的记载。
同时,东北抗日联军经过学习毛主席和中央的各项指示,他们以为,以往抗日联军受到了重大的创伤,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的巩固和改造游击队。因为“九一八”事变之后,各地涌现了反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等抗日武装力量,除了广大的爱国官兵群众以外,还有良莠不齐的包括土匪、一些没有改造好的阶级异己分子,但是在反日的旗帜下他们都汇集在了一起,因此出现了革命队伍严重不纯的特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