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打破群众参与反腐的诸多障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打虎拍蝇”力度不断加大,大大提振了人民群众参与反腐的信心和热情。但要看到,仍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腐败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有的甚至还很严重。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地方群众的反腐败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或者面临障碍。
由于宣传、教育不到位等原因,一些群众对党纪政纪、法律法规和当前的反腐败形势、要求等了解不深不透,对于身边发生的一些不良现象无法判断是否违纪或者违法,如老师、医生等收“红包”,很多群众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还有一些群众对歪风邪气深恶痛绝,但不知道如何举报,当自己遇到问题或难事,往往也会送钱送礼说情解决。
有关专家指出,应该加大揭露群众身边腐败现象的力度,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让广大群众认清身边腐败的形式和危害,积极主动地举报违纪违规行为。
在一些地方和行业中,执法执纪单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监督形同虚设,导致问题长期存在,甚至出现了违纪违规人员口出“你告吧,能告倒我算你行”这样的狂妄言语,损害了群众监督举报的信心和积极性。就算不得不举报,有的也宁可舍近求远,越级举报。
今年4月14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忻州座谈会上透露,2014年山西省纪委接受越级信访举报数量53177件次,其中越级反映县处级以下干部的问题37027件次,比重高达69.6%,比2013年增长86.7%。
举报人信息被泄、遭打击报复的案例时有发生,这是让群众不敢举报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的举报渠道不安全、不畅通或是花架子,甚至发生举报信件被搁置、泄密,举报者遭受打击、报复、陷害的事件,群众由于担心暴露身份、害怕被打击报复,不敢举报,或者多采用匿名举报。
另外,社会还未形成强大的监督氛围,自发主动举报少。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对于身边的腐败虽然深恶痛绝,但是投诉举报往往是在自身利益受损时的被动行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