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在不同的时期重点推行了以经济建设、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治理策略。当前,社会结构调整,不同群体和阶层的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也会出现,应明确地把社会心态培育、社会心理建设纳入社会治理的策略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调动社会心理资源,形成经济建设、法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心理建设不偏废的社会治理策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到“心理建设”的思想,基本的意图是启迪民智,改变民众固有的心理,凝聚民心促进社会共同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启动社会心理建设具有新的意义。社会心理建设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使得社会心态环境不断改善,个人和社会的心理更加健康,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社会逐渐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念,具有更高的社会和国家认同、社会凝聚力更高、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实践。
1.全面启动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目标
之所以要启动社会心理建设,是因为无论是经济建设、法治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要以社会心理建设为基础,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经济建设、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保证。以社会建设为例,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建设主要包括社区、组织、环境等实体建设和社会结构调整、社会流动机制、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社会保障体制、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社会实体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社会制度建设则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其中的核心是制度建设。社会建设是整体社会建设前提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共同体的建构,是共同情感和道德规范的建构。社会建设与社会心态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社会心态反映一个时期的社会问题,当社会问题或矛盾处理失当或长期得不到化解,可能会渐渐固着,形成一种常态化的社会心态,成为一种影响社会的氛围。客观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一个时期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建设的需要,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得以有效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不良的社会心态对社会管理起妨碍和破坏作用,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识与共同努力,而社会共识的形成要依靠社会心理建设。反过来,社会心理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心理建设也是社会建设的直接目的,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公民的价值和尊严,致力于民众的幸福感也是社会建设的目的。
“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培育社会心态的社会管理目标,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这一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把社会心态培育写入社会治理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建设的主题,也把握住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矛盾和问题。鉴于社会心态内容的复杂性,“十三五”期间,全面启动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建设将成为今后很长时期内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目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