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

刘奇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

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

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联系农村实际,落实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深入持久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精心设计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1.培育新型农民。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要在农民群众中深入浅出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宣传教育,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当前,我国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尤为重要。要深入宣传中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等重要举措,把党和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讲清楚。要密切围绕土地流转、农产品价格、农民工权益、征地拆迁、合作医疗等农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增强信心、凝聚共识。要广泛开展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群众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提高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

2.培育优良家风。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典故世代相传、流芳千古。近年来,我们把家风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推动文明家庭建设,效果很好,取得了共识共鸣。要适应农村家庭组织、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切实加强农村家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广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民风。文明户是文明村镇创建的基础,要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评选活动,激发农民荣誉感上进心,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

3.培育文明乡风。几千年来,淳朴敦厚的乡风一直备受推崇,孕育了农村敦亲睦邻、融洽祥和的生活氛围。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充分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使优秀的传统鲜活起来,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广泛发动村民按照核心价值观要求,制定完善乡规民约,鲜明正确价值导向,使农民群众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促进移风易俗,用民间舆论的力量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为重点,把志愿服务做到村村寨寨、做进家家户户,营造你帮我、我帮你的良好风尚。培育文明乡风,既需要正面引导,也需要依法治理。要下力气整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打击黑恶势力和涉农犯罪,激浊扬清、抑恶扬善,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

4.培育新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农民,蕴含着爱国爱乡、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从中提炼出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精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新乡贤文化。从现实情况看,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是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威望和影响,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要发挥这些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要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界成功人士回乡支持农村建设,用他们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支持家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