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力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努力使文化生活美起来
文化惠民是美丽乡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要把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作为刚性要求,统筹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加大农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把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1.在有用、适用、综合、配套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我们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但农村文化设施分布不均、效益不高、不够实用的问题还很突出。建好管好用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坚持需求导向,优先安排建设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文化设施,把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更好地对接起来,做到真正有用。要坚持因地制宜,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为基础,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消费习惯和接受心理进行建设,做到适合适用。要坚持科学统筹,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在农村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做到综合利用、共建共享。要坚持有效衔接,把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融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做到统筹规划、配套建设,确保有钱办事、有人干事。当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办好几件实事。一是建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项目整合起来,这样一综合,人气就会旺,利用率就会高,效益就会好,避免浪费和空转。二是利用国家彩票公益金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农村孩子搭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平台。三是开展文化扶贫,采取“反弹琵琶”的办法,与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略结合起来,推动资金、项目、政策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2.在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广大农民群众热切期盼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要文化”和我们“送文化”匹配起来,创作更多反映基层群众生活、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开展更多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运用好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心连心”小分队演出、文艺志愿服务、“结对子、种文化”等平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电影、戏曲、图书、文艺演出送到农民中间。探索运用政府购买、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发现培养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建设农民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
3.在传承乡村文明、乡土文化上下功夫,留住乡韵、记住乡愁。乡韵乡愁是割不断的情感纽带,是抹不去的成长记忆。建设美丽乡村,要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保留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守护住我们的文化根脉,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实际上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要保护历史风貌,避免大拆大建,大力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要加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传承独特的风格样式,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地方戏曲艺术植根基层,在民间文化中很有代表性。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振兴戏曲的扶持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节日是乡韵的集中呈现,也是乡愁最浓的时刻。要运用好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我们的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歌会、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村更具情感寄托。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2015年8月14日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