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制造强国需要耐心和意志(2)

建设制造强国需要耐心和意志(2)

立足国情发展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的特色之一是拥有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和庞大的生产规模。不少产品出现了产能过剩,但这绝不表明我国制造业已经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因而需要“去制造业”。实际上,产能过剩反映的是制造业的技术基础不坚实、技术水平有差距,特别是在功能性、精致性、可靠性、耐久性等方面的不足非常明显。“平地”上产品拥挤,是因为未能登上开阔的“高地”和别具风光的“巅峰”。例如,我国钢材生产量世界第一,但依然有许多品种规格的钢材需要依赖进口。2014年,我国钢材进口价格比出口价格每吨高近500美元。这直接反映了我国钢铁产业规模大、利润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发展中国家特征。再如,我国许多轻工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但大多数进、出口产品的单位价格都有几倍、十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差距。可见,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面临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这是一个基本国情。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产业不是没有前途的产业,其前途在于技术创新。其实,所谓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无绝对的界限。很难说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就一定比高新技术产业更简单、更容易。即使是最传统的食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也前景无限。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需要努力实现技术“登顶”的产业大多数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类别,即所谓的传统产业。而今天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年代发展这些产业,必须注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如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型加工技术(如3D打印)等。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我国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发展阶段、文化特性等具有极大的多样性,有条件发展各种类别的制造业聚集区,占领更多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同时,追踪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前沿,紧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步伐,我国就可以争取到本世纪中叶在传统制造业和高科技制造业上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先进的制造强国。

另一个突出国情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不可能依赖其他国家来提供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技术。所以,在诸如高速铁路技术、长距离输电技术、能源资源开发技术、关涉海洋的装备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一些尖端军事装备技术等领域,我国必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拥有独特的先进制造业实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