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带一路”面临的“空间”挑战
“一带一路”规模宏大,途经亚非欧三大洲,覆盖四大文明,面临各种各样“空间”上的挑战,需要慎重对待。
(一)大国的疑虑
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出发点很清楚,就是实现“共商”与“共建”,实现各方的合作共赢。但是,有些国家把“一带一路”看作是中国借助经济合作拓展地缘政治影响力的努力。美国就认为,“一带一路”可能削弱美国、俄罗斯及其他地区大国在相应地区的影响力,通过振兴欧亚地缘板块,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打造“去美国化”的地区及全球秩序。
印度认为“一带一路”有可能妨碍它的“东向”和“联合中亚”政策,因此对中国的诉求持保留态度。印度虽然从未正式反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即BCIM倡议),但该倡议始终停留在二轨讨论层面而无法成为政府间的协商行动,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在政府层面该倡议并没有得到一致支持。[8]印度还担心中国把海上势力扩展到印度洋,特别是扩展到一些港口,那里很可能成为中国海军在海外行动时的落脚点。
尽管中俄关系已经好转,但质疑声并未停止。一些人质疑中国深层战略意图,认为中俄在政治、经济、能源等领域利益存在分歧和竞争,中国影响力提升将削弱俄的影响力;还有一些人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挑战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中俄在中亚的利益可能发生碰撞,中亚国家将不得不在合作领域、地缘影响力等方面“选边站队”。[9]
美国以及某些地区性大国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说三道四,甚至公然反对,将可能导致相关国家的担忧,不利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地区安全环境的制约
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如“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地区,存在多种宗教、多种文化、多种政治力量,在历史上就是矛盾集中之地,目前这些地区冲突不断。该地区存在的“三股势力”(即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都会对未来“一带一路”的建设造成影响。近年“三股势力”活动出现反弹,特别是“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坐大,并向周边地区渗透,对各国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尤其中哈油气管道更是靠近极端分子盘踞的费尔干纳盆地。严峻的安全环境给经济带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平添风险。跨国油气管道极易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给中国在中亚的能源通道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同时,随着美国和北约盟军从阿富汗大规模撤离,“恐怖外溢”效果明显,阿巴地区暴恐活动攀升,对外国机构的袭击增多。
二是领土争端。要建立海上新秩序,第一站就是南海,能否有效地掌控局势,使得争端不升温、不扩大,避免战争,需要新办法,超越争端,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建设。要从传统的狭隘思路里中跳出来,因为争端不是解决问题、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土权益的放弃,因为哪个国家都不会放弃,哪个领导人也不会放弃领土主权。
三是动荡国家和地区及其外溢效应。欧亚大陆自古就是多文明汇聚之地,也是矛盾交汇之所,地区“热点”很多,如阿富汗、叙利亚、也门以及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等。这些热点问题是长期的,甚至会出现局部战争,不仅影响动荡地区参与“一带一路”,也会向外扩散,影响周边的稳定和多边项目的落实。
(三)中小国家的不确定性因素
中小国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体,由于它们本身实力弱小,并且受各种条件限制,发展机会不多,“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契合了沿线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需求。它们普遍认为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非常欢迎“一带一路”倡议。但进入实际操作层面,这些中小国家面临的问题并不比域外大国和地区大国少。
一是国内政局变化、利益集团分歧影响“一带一路”落实。首先,沿线国家政党轮换后,新上台的人对前任的承诺能否遵守无法保证。其次,出于打压政治对手的目的,即使明知“一带一路”项目对本国有利,也会极力找“毛病”。这方面,斯里兰卡表示要重审中斯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中泰“大米换铁路”项目一波三折等,都是先例。
二是沿线国家对主权非常敏感,对外往往采取平衡外交。由于中国的强项在于经济,因此它们往往采取“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区域大国或者美国”。这既能平衡大国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又能两面取利,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东南亚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他沿线国家也不例外。它们借助中国发展经济,同时借助域外大国牵制中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