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鉴于所面临外部环境的极端复杂性,单纯依靠常规的办法是很难实现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必须要具有战略性的思维,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通过以空间争取时间,可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诸多有利条件。
(一)“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对于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当前我国部分领域产能严重过剩,阻碍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能过剩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本身的停滞,更严重的是,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将越来越狭窄。因此,只有市场具备消化产能的能力,产业升级才有空间。所以,化解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处于发展上升期,未来随着互联互通解决交通困难,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互利合作前景十分广阔。鼓励优势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承揽“一带一路”高铁、桥梁、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大型工业、能源、通信、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建设,带动国内产品、装备、服务等出口。对于海外市场前景较好、产业配套要求相对低的产能过剩行业,如水泥、平板玻璃、光伏等行业,可结合海外援助、国际合作项目,通过海外建厂方式疏散产能;对于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要求高、投资规模大的行业,可通过鼓励该行业下游产业转移产能的方式消化,例如对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可通过鼓励其下游的家电、汽车等行业转移产能创造需求;对于全球竞争激烈、国内生产条件优势明显的行业,如船舶等,可通过在海外设立销售网点的方式扩大出口消化产能。
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我国能够以支持周边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扩大外需,化解国内产能过剩,企业能够获得资金回笼,为技术改造、研发创新创造条件,或者是引进先进生产力,实现腾笼换鸟。同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相关产业的梯度转移,也能够促进国内的产业转型升级。
(二)“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
“一带一路”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经济合作倡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6]因此,“一带一路”将形成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局面。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将对国内的改革形成倒逼机制,打破现有利益集团的藩篱,推动政府改革与市场改革。通过简政放权,建设廉洁政府等来提高政府效率;通过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等,让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与实力。通过改革,将外延扩大生产转变为内涵增长发展,将外贸驱动增长转变为消费驱动增长,将外资投资带动发展转变为主要靠内资投资推动发展,促使经济转型。
(三)“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塑造良好周边安全环境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既是一个发展的计划,同时其本身也包含着中国对于周边安全的解决方案。
在安全理念上,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走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不赞成以军事同盟为主导的地区安全观,反对以牺牲他国的安全利益来获取所谓的自身安全。
中国倡导以发展谋安全,以合作促安全。中国与印度存在领土主权争端,但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时,与中国签署20多项合作协议,总金额高达220亿美元,合作内容涉及能源、贸易、金融与工业园区等领域。[7]中国认为共同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而且这有助于纾解政治争端,促进地区和平。
对于“三股势力”猖獗的国家和地区,中国通过与其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当地经济,促进当地民生,有利于根除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现实土壤,同时通过与沿线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为地区安全提供公共产品。通过与周边邻国共建“一带一路”,中国还将获得周边邻国的支持,切断中国西部分裂势力的外部联系,消除西部地区分裂主义的忧患。对于一些政治动荡地区,中国一直进行穿梭外交,扮演主动的安全局势建设者角色。因此,通过“一带一路”中国不仅仅输出了资本和技术,也可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为地区安全提供公共产品,促进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