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一带一路”的几点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手段,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需要全国上下一盘棋,共同把这个战略实施好。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增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后7-10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使中国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停滞不前,中国必须善于抓住这个时间“窗口”,深化政府和经济体制改革,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为此我们需要增强建设“一带一路”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要把“一带一路”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要认识到时间的紧迫性,下大力气在未来3-5年内完成一批“早期收获”工程,让“一带一路”的成果尽早惠及沿线国家人民,提高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中国政府也可多举办一些一带一路沿线或者次区域领导人高峰论坛以及媒体论坛等活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与交流,开展更多的合作。
与此同时,要对“一带一路”的有关项目做好前期的调研与论证,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防止一哄而上和恶性竞争,做到“蹄疾步稳”,井然有序。
(二)创新“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以及确保“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开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沿袭“进口资源—加工制造—出口产品”的发展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和带动全球经济的“世界工厂”。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现有的经济合作模式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西方一些国家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这些言论在周边国家也有一定市场。借助一些偶发事件,周边国家民间对华不友好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中国在周边国家的一些重大项目也出现频频受挫的情况。因此中国需要改变经济合作模式,不能一味强调“招商引资”,而是要鼓励中国资本和中国装备“走出去”,开设工厂,直接参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项目。
“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利益诉求不同。中国与沿线地区和国家发展经济合作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探索不同的合作模式,要积极与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通过合作模式的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及合作共赢,推动当地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刻转型过程中,大国围绕经济规则制定权的竞争异常激烈。作为“一带一路”倡导国,中国与沿线国家成功开展经济合作的新范式无疑将在未来全球经济规则制定中占有一席之地,掌握了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与主动权。
(三)增强沿线国家的认同感
“一带一路”地跨亚欧非三大洲,覆盖四种文明区域,沿线各国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差异很大。此外,大国的猜疑和竞争、地区安全环境的制约、中小国家内政的不确定性以及国际舆论的不利影响等,使“一带一路”建设存在诸多现实风险和挑战。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多做“民心工程”,尤其要大力培育沿线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增强“一带一路”的凝聚力。
首先,要推动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认同。“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就是在沿线国家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共同的使命、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它要求各国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基础上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互利共赢,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互动力。
其次,要促成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形成共识。“一带一路”作为新型的国际发展合作倡议,它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凝聚沿线各国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感召力所在。“一带一路”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摒弃冷战思维,拒绝零和博弈,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强调沿线各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平等协商、共同参与、利益共享,反对大国垄断国际发展合作,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发展中国家。
第三,要倡导文明包容,尊重沿线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化的民众建立深厚情感,拉近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众之间的距离。要积极对沿线国家开展灾难救助活动,帮助其渡过难关,增进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情感,加强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认同感。
我们相信,通过中国和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倡议必将取得成功,也一定会取得成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