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2)

二、国家脱离、驾驭社会的理论

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脱离、驾驭社会理论的逻辑思路不得不从国家的起源谈起。

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私有财产产生,导致原始社会公有财产解体,阶级随之产生,社会内部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在不同利益集团相互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的状态下,社会需要并呼吁能有一个可以管理社会并能代表全社会普遍利益的专门机构,国家呼之欲出,这正是国家的起源本质,很显然国家是代表社会普遍利益而产生的。

但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前提下,在私有制的催化下,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分化为几大阶级,一些大的阶级集团渐渐掌握了社会的话语权,控制了原本应代表社会普遍利益的国家机构,国家被迫脱离社会母体,成为某个阶级驾驭社会,统治其他一切阶级的工具和力量。

然而,从国家产生的本源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国家是阶级矛盾妥协的产物,被统治阶级掌握的国家机构也需要兼顾社会各阶级基本的共同利益,以维持其阶级统治。同时,被压迫阶级也会利用这一管理社会的机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争取阶级利益,此时国家无形中充当了缓和阶级冲突,维持社会既定运转秩序的角色。

基于以上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冠以了“虚幻的共同体”这一概念。不得不承认在这里马克思主义者即暗含了国家的阶级性又承认国家具有保护社会各阶级利益的社会性。国家正是通过这两个特性驾驭并管理社会。

对于国家的社会性,马克思将其形象地概括为“守夜人”角色。通过人类历史,可以分析旁证的是,为了社会共同体不至于解体,在社会共同利益的协调与融合下社会各阶级的矛盾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并由国家来保护,这样,国家似乎是作为阶级冲突之外的一种形式上抑或事实上的具有独立性的整合力量而出现的,这种力量被恩格斯称为“第三种力量”。而这正是国家之于社会具有的实现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